安徽寰宇建筑设计院
摘要:中小学校是我国重要的基础教育设施,面对当前教育创新,教育理念变化,中小学校的校园空间需求重新定义,对非正式学习空间需求增加。本文针对非正式学习空间发展趋势,提出中小学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策略,为教育建筑中的空间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小学建筑;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策略
一、背景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中小学校作为最普遍最大量的公共建筑,其建筑和环境质量的提高是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随着教育政策的调整,教学形式有了新的变化,中小学教学空间面临素质教育转变的适应性设计。面对当前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全球化的教育思想也在不断转变,为适应时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发展,现今中小学的建筑设计已有院里单一的功能教学空间转变为多功能的学习场所,这就意味着新的教学模式和功能需求对教学空间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二、当前中小学非正式学习空间发展困境
1、传统教学方式忽略“非正式学习空间”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与当今教育理念不一致,班级授课制是大规模批量化培养需求的产物,同样的教学时间、内容和过程,期待统一的教学结果。在当今的教学背景下,已越来越不适用。
2、中小学正式学习空间发展的局限性
正式学习空间,其学习内容固定化,教学模式单一化,是我国中小学建筑中普遍存在的主要学习空间。
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育模式,主要以正式学习空间为主要载体。正式学习空间一般为时间固定的教室,教课方式为老师主导,事先计划,内容单一,以书本知识为主的知识传递的模式,标准化评价是学习效果的重要评价标准。
3、非正式学习空间类型及特点
非正式学习空间,是满足学习者依据自我需求,可开展的自主探索及沉浸式学习的场所空间,使学习具有成员开放、时间灵活、内容自主、方式自由、过程非结构化的特点。其时间相对弹性,无场所限制,多以自主学习,社交学习方式,其模式更加多元化,自主评价是学习效果的重要评价标准。
校园中非正式学习空间有以下类型:门厅、走廊、运动场、图书馆、宿舍、食堂、咖啡吧、景观场所。其可以是开放、半开放或封闭空间。可见非正式学习模式的空间需求更加自由和多元化。
三、非正式学习空间发展的必要性
1、应对灵活的教育模式
随着教育理念逐步走向个性化及多样化,校园内的各个空间已不再是单一功能存在的场所,面对多类型的教育模式,非正式学习空间的介入,可以承载更多元的功能需求,应对教育模式的可变。如拓宽单一交通功能的廊空间,在其中设置图书角、观演活动区、交流讨论区等,通过增加复合性的廊空间,为非正式学习空间创造更多灵活的空间。
2、满足青少年心理需求
中小学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设置,为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发展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由于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面对学习压力、社会竞争等外部环境下,可能在学习、生活及交流中会产生心理困惑或不适应的现象,而通过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设置,创造更多元的讨论和活动区,并融合学习和活动场所,可以有效促进师生交流,增加交往行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3、促进身体健康发展
身体素质是当代学生健康生活的基础,而由于升学压力的存在,我国青少年体能活动呈现下降趋势,学校作为青少年活动时间最多的场所,应尽可能提供更多的活动场所,让其释放天性。在活动空间及非正式学习空间之间,塑造空间过渡媒介,营造更多趣味性的空间,将学生从单一的教室空间引出,激发青少年的体能活动兴趣。
4、未来发展的主流
非正式学习空间,在下一代人才培养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根据美国劳动力统计局在1996年的报告中指出,人们学到的关于他们工作的知识中,有70%是通过非正式学习获得的,面对未来的人才需求。非正式学习主要有四方面的作用:其更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为全面“个性化学习”提供无限可能,丰富学习的各种可能性形态,提高学习的吸引力。
四、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策略
1、构建学习生态链,串联多样的非正式学习空间
校园中除了普通教室及实验室外,门厅、连廊、架空层等这些以往作为交通空间的场所,可以作为重要的非正式学习空间,通过组织和设计与其相关的学习形态、学习资源及学习过程,如在去教室的路径上设置合作教学空间、主动学习空间、研讨空间、专用空间、同伴互助学习空间、图书馆等,在去体育馆的路径上设置园林景观、灵动空间、咖啡吧、艺术馆、社交学习空间,并可串联入图书馆空间。通过构建正式学习空间与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学习生态链,使校园成为学习空间的连续体。
2、弹性化的校园空间设计,营造不同尺度的非正式学习空间
中小学教育建筑空间在满足基本教学单元的基础上,应在总体设计上规划统筹公共空间的尺度,满足在同一实际容纳不同功能的尺度弹性,如大尺度空间结合食堂、报告厅进行设计,并可满足流动的展览或学生可事实操作的弹性空间,使得多种功能可同时发生;同时也考虑不同实际进行不同功能的弹性流动,如食堂或展览性的公共大空间,在学习时可以作为演讲的课堂空间,在预留休憩时可作为室内活动或聚会场地。通过弹性化的设计实现多样性的空间需求。
3、人性化的空间设计,提高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吸引力
公共空间的趣味性和私密性设计,是人性化空间的重要体现。中庭、架空空间、走廊、阳台及多功能教室的前厅空间都可作为趣味空间设置的场所。如中庭空间和走廊空间,通过打破中庭空间自上而下的直通呆板设计,将走廊和中庭空间的界限进行模糊化处理,是教学单元中的主要公共空间形成模糊空间,以动破静,形成活力场所,学生可在其中进行演讲、作业展示、课下交流讨论场所,为空间塑造活力。
私密性的空间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建设也很重要,通过在教学单元内设置休息或安静空间,结合廊空间进行多样的空间设计,将小而多的停留空间结合廊道设置,并在廊下设置安静的学习区,实现学生课下有驻足和思考的空间,既保证个体思考的独立性,也能满足小群体的交流性。
4、打造复合化的廊空间,提供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载体
中小学建筑廊空间是青少年校园生活中重要的活动空间,廊空间的拓展,也成为过功能公共活动空间的重要载体,通过复合化廊空间的打造,可以打造更多元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具体可以通过水平、竖向及立体三个方面来实现复合化模式。
水平复合是将不同功能空间分类水平布置在廊空间相对独立的位置上,通过廊空间曲直变化、转折变化的串联,增加学生体验的新鲜感,并加入不同形态的功能空间,从而促进学校进行非正式学习活动。
垂直复合是将不同功能空间分层垂直布置在同一区域位置上,考虑各种功能空间动静需求的特点,如学习和休息空间置于上方,娱乐交流空间置于下方,通过这种复合模式可明确分区,流线简单,也更适合紧凑型用地场所。
立体复合是一种三维复合模式,其不仅仅停留在上下、左右的复合,而是一种多维度的复合,如将廊内教室的墙体作为虚面处理,将教室空间与廊空间界定变得模糊,空间节点关系削弱,形成一个维度,内外渗透融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廊空间自身存在领域感的同时,与其他功能交互渗透,达到立体复合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曙婷,李志民.适应中国教育发展的中小学校兼职设计系列研究[J].本土营造,2015,(09).46-50.
[2]白鹏真.探讨城市中小学建筑教学空间的适应性设计[J].建筑规划与设计,2017,(08).131-132.
[3]罗勍,张宇,付本臣.中小学建筑廊空间复合化设计策略研究,2018,(12).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