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区域治理之于现代区域治理的启示价值以京畿制度为例

发表时间:2020/9/17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4期   作者:俞可健
[导读] 摘要:本文从治理目标、治理模式、治理特征三个不同方面将古今区域治理进行对比,结合其各自时代的社会发展情况得出异同之处,并通过分析得出以京畿制度为代表的古代区域治理之于现代区域治理的启示价值。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0060
        摘要:本文从治理目标、治理模式、治理特征三个不同方面将古今区域治理进行对比,结合其各自时代的社会发展情况得出异同之处,并通过分析得出以京畿制度为代表的古代区域治理之于现代区域治理的启示价值。从京畿制度中扬弃地继承古代区域治理理论,促进现代区域治理。
        关键词:京畿制度;古代区域治理;现代区域治理;启示意义
        1.京畿制度的由来及历代特征
        1.1京畿制度的涵义与辨析
        “畿”的基本字义为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而“京畿”指的是国都及周围区域。京畿制度指的是由都城向周边区域扩展,扩大君王直接控制的地理范围,以此增强物质实力来确保统治的区域治理制度。它是君王为巩固王朝统治和保护自身安全的治理制度,更是古代区域治理的重要形式。
        京畿制度与起源于奴隶社会的王畿制度,两者存在着传承演进关系。而两者之间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不仅着眼政治,同时也将经济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明清封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京畿区域优先权衡的关键问题更是变为如何充分发挥京畿区域各种资源优势、提高工农业生产,以增强区域经济力量来巩固政治统治。
        1.2历代京畿制度的特征总结
        京畿制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期阶段主要是秦汉时期。在这个发展阶段中,区域治理不断完善,城市规划管理突破以政治为本的城邦国野观念束缚,向增强经济实力巩固政治统治的城市区域治理新思路迈进。
        中期发展阶段主要是东汉至宋代。在这个发展阶段中,首次出现了陪都的概念,形成了一畿双都的格局,乃至发展到宋代出现四京通圻的格局。京畿区域从关中地区向东扩展为跨域千里的地理范围。
        后期发展阶段主要是元代至清代。在这个发展阶段中,由一畿双都向双都双畿的格局发展,京畿区域的重心逐渐向经济倾斜,通过发展经济的手段以达到强化政治统治的目的。
        2.京畿制度与现代区域治理的对比
        2.1治理目标
        从区域发展而言。京畿制度发展的前中期更多的从政治和军事角度考虑,以保障君王自身安全和巩固统治为前提,到后期重心逐渐向经济倾斜。现代区域治理则更多地关注区域内经济发展状况,以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
        从区域内城市发展而言。京畿制度是以实现中心都城的个体规模扩大和实力增长为最终目标;现代区域治理则更加强调区域的概念,探求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通过多种手段来促进区域内各个城市的发展。
        2.2治理模式
        从区域资源分配而言。京畿制度中核心城市的首位度非常之高,区域内所有资源都是为其发展而准备;现代区域治理中,基于资源合理分配和共享的前提,资源分配呈现更合理的状态,各个城市都能到进一步发展的资源。
        从治理政策实施而言。京畿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统治阶层的治理措施可以达到“言出必行”的实施效果;现代区域治理是现代民主制度的产物,由于多方面的现实矛盾,往往实施状况不甚理想。
        古代区域治理和现代区域治理都是以“一核多专”为基本的发展模式;不同的是古代区域治理的资源分配两级分化状况严重,而在实施层面更为出色,现代区域治理资源分配更为合理,但实施状况不佳。
        2.3治理特征
        渐进性。古代区域治理是从王畿制度向京畿制度发展。以秦汉时期为例,该阶段区域治理舍弃了旧的根据宗法分封政体要求,而确立都邑分布的布局体制,从以宗法礼制为基础的治理向以更客观发展理念为基础的治理渐变。

现代区域治理的发展历程大体是从单中心圈层模式向多核心网络模式发展。在单中心圈层模式中,卫星城一般对中心城市存在着极大的依赖性,其规模扩展与职能演变常常受到中心城市的强烈作用;在多核心网络模式中,各个城市组成职能分工明确有相互关系密切的城镇群体,彼此都有着极为便捷的交通联系,形成多节点的区域网状结构。
        内聚性。古代区域治理中以都城为核心,耕种所获粮食首先要满足都城的需要,才会按一定比例分配到京畿区域。现代区域治理内聚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就业导致的人口转移。等级较高、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城市,吸引着临近知识型人口迁入,等级较低、以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为主的城市,也会吸引劳务型人口迁入。
        整合性。在古代区域治理中,以秦汉时期为例建立了以城市群为主干的区域建设体制,城市功能的整合性开始显现,各个城市不再简单是政治节点或军事据点,经济属性慢慢凸显。现代区域治理中城市功能的整合性更为显著,区域发展追求三产的均衡发展、合理布置。
        3.启示意义
        以京畿制度为代表的古代区域治理对现代区域治理的主要有五点启示意义:
        (1)摒弃刚性行政阻隔,走向柔性经济分区。现代区域治理应强调跨区域的治理模式,在区域一体化的功能区域中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角度来进行空间组织,淡化行政区划,逐渐从原本以既有刚性划定的“僵硬”行政区域角度,走向以市场经济主导下柔性确定的灵活经济分区角度考虑城镇空间组织和资源有效配置问题;
        (2)限制个体恶性膨胀,鼓励区域均衡发展。良性的区域发展不是以中心城市个体规模扩大和绝对实力增强来实现的,而需要考虑除中心城市之外的其他区域的发展,不能割裂城市与区域的有机联系,使区域发展趋向均衡。
        (3)疏解中心城市职能,再组区域分工体系。对中心城市功能进行分解,在区域内部进行功能再分配,既缓解了中心城市压力,也促进其他区域的发展,最终达到区域协同、合理分工的良性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4)提高行政办事效率,落实具体实施举措。现代区域治理应提高措施的可实施性,制定出适应区域内各个城市的政策,保证相同区域在进行治理时沿用同种的价值评判标准;
        (5)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强化规划法定效应。和古代区域治理遵从君王个人意志不同,现代区域治理最高的行为准则依赖于成文的民主法律。因此,尽快完善与之相关的法律体系,使制定的政策和措施具备法定的资格和地位也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徐尚志.意匠集—中国建筑家诗词选[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贺业炬.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3]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4]龙彬.中国古代山水城市营建思想研究[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5]庄林德.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6]汪德华.中国城市规划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7]叶骁军.中国都城发展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8]李令福.古都西安城市布局及其地理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邹军.都市圈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0]李浩、关丹.试论秦咸阳城市营建之区域观念——由《阿房宫赋》所引发的思考[J]. 规划师,2008,(2):89-92.
        [11]周干峙.城市及其区域—一个开放的特殊复杂的巨系统[J]. 城市规划,1997,(2):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