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有建筑企业三项制度改革

发表时间:2020/9/17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4期   作者:周奕
[导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剧,叠加政府和企业去杠杆和还债高峰期等多重因素影响,国有企业特别国有建筑企业正面临着极大存挑战。
        重庆建工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重庆  400016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剧,叠加政府和企业去杠杆和还债高峰期等多重因素影响,国有企业特别国有建筑企业正面临着极大存挑战。为有效解决国有建筑企业内部矛盾,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完善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其管理能力和竞争能力只有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本文分析了国有建筑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就深化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作如下探讨。
        关键词:国有建筑企业;三项制度;改革
        一、三项制度改革内涵
        三项制度改革指国务院对国企的三项制度改革:劳动,人事,分配。1992年6月《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赋予企业14项经营自主权,提出要实现工人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的制度。简而言之,本次改革打破“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
        2001年3月,国家经贸委会同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订和发布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再一次把企业内部改革提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议事日程。国企解困是这一轮改革主题,通过三项制度改革,企业分流富余人员,精简高效,提高了国企竞争力但也涌现了大量职工下岗。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深化(国有)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
        2015年在国企改革的具体方案,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要“(在2020年)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取得积极进展,法人治理结构更加健全,优胜劣汰,经营自主灵活,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市场化机制更加完善。”这标志着新一轮三项制度改革正式启动。
        二、国有建筑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
        在劳动制度方面,一是要规范国有建筑企业劳动合同制度,企业与职工要按照平等自愿、双向选择、协商一致的原则,签订劳动合同,依法确定劳动关系;二是要优化国有建筑企业的劳动组织结构,根据国企实际情况,对标国内外优秀的建筑企业,不断提升劳动生产率;三是在国有建筑企业内部推行职工竞争上岗制度,对竞争上岗和在岗职工,进行岗位动态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建立和完善内部淘汰办法;四是加强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内部劳动管理。
        在人事制度方面,一是要调整国有建筑企业组织机构,改革不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企业组织体系与管理流程;二是要打破国有建筑企业传统的“干部”和“工人”之间的界限,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三是要实行管理人员竞聘上岗,同时还要实行领导亲属回避制度,有效避免各类不必要的利益及管理冲突。四是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考评,运用定量考核、定性评价、民主测评等方法,对管理人员的履职能力、工作实绩、作风建设和廉洁从业等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五是要依据考评结果进行奖励或处罚,对任期内不称职的,可通过企业的规定程序予以提前解聘,真正形成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
        在分配制度方面,一是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多种分配方式。二是要完善国有建筑企业内部分配方法。三是要运用市场手段调节收入分配。四是实行适合国有建筑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特点的激励和分配制度。
        三、国有建筑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重点难点
        一是受国有建筑企业传统文化和体制的影响,在公开竞聘选拔任用管理人员过程中,很难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二是在建立薪酬制度体系时,如何兼顾自我公平、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又是一难点。
        三是国有建筑企业长期存在人力资源结构不够优化、干部选拔渠道不够广泛、退出机制尚待完善等问题,是推动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改革的绊脚石。


        四、国有建筑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选人用人机制
        1.健全能上能下制度,完善领导人员选拔任用机制,畅通领导人员退出通道,严格执行干部到龄免职(退休)等制度规定,构建领导人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加大领导人员问责追究工作力度,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的领导人员,选择部分领导人员岗位进行市场化选聘,从制度上推动领导人员能上能下。
        2.推行领导人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签订目标责任书,考核结果与负责人薪酬和任免挂钩。
        3. 打造项目经理核心管理团队,制定项目经理管理制度,建立项目经理管理平台,明确项目经理任职条件,强化项目经理激励约束机制,畅通项目经理职业发展通道。
        4.提升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坚持问题导向,制定重点培训计划,做好精准培训,从政治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等各方面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培训,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二)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健全市场化用工机制
        1.强化劳动用工总量管控,对标上海建工、中建子公司等标杆企业,优化劳动用工管理模式,形成企业规模与用工总量相匹配的管理体系。
        2.畅通员工“能进”渠道。一是人员补充实行公开招聘制度,双向选择、竞争上岗。二是拓宽引才聚才渠道,对建筑企业急需的关键岗位和紧缺人才采取兼职、项目合作、联合技术开发、项目咨询等方式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
        3.规范员工“能出”制度。一是依法加强劳动合同管理,按照法律法规要求修订完善劳动合同文本,明确劳动合同签订、履行、变更、续订、解除和终止等各个环节的管理要求,增强劳动合同的可操作性,强化劳动合同对实现员工能进能出的重要作用;二是通过企业与工会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依法维护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三是健全国有建筑企业规章制度,规范劳资双方权利义务,细化员工考核标准、行为规范及管理奖惩制度,为企业依法管理员工提供制度保障,对不胜任岗位要求、违反企业规章制度等员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四是建立以劳动合同制用工为主,劳务派遣、非全日制用工为补充的劳动用工体系,严格依法依规用工。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差异化薪酬机制
        1.优化企业内部分配机制。一是按照“一适应两挂钩”原则,严格执行工资总额与企业效益同向联动机制,优化内部分配结构,根据不同的岗位合理确定固定工资和浮动工资比例,适度拉开不同岗位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二是积极发挥劳动力市场价位在收入分配中的导向作用,逐步缩小集团与市场行业工资水平的差异,增强集团引才聚才吸引力。
        2.完善全员绩效考核制度。一是修订完善覆盖各职级的绩效考核制度,强化结果运用,为员工薪酬管理提供依据。二是对标行业优秀企业,根据国有建筑企业特点,突出不同考核重点,“一企一策”设置业绩考核指标及权重,合理实施差异化分类考核。
        3.强化人工成本管理。一是逐步实现工资管理向全口径人工成本管理转变,建立人工成本对标分析和监控机制,对标上海建工、中建子公司等行业标杆企业,对标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利润率等指标,严格控制企业人工成本不合理增长,不断提高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效率。二是严格福利费管理制度,明确福利费项目和标准,实现福利费开支规范合法。
        4.建立中长期激励机制。一是对所属企业领导人员实施任期经营业绩考核,根据任期经营业绩情况兑现任期奖惩;二是研究和制定岗位分红、股权激励、利润分享、成果转化、项目跟投、期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措施;三是构建弹性福利体系,推行菜单式、个性化福利计划,充分发挥中长期激励栓人留心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嘉飞.大力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开创公司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
        [2]曹绪纲.对深化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基层建设,2018(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