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艳
河北工业大学附属红桥小学 天津 300130
关键词: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分地强调课内阅读,忽视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训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比较狭隘和封闭。大语文运行系统是由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经验三个子系统构成,因此课外阅读是大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课外阅读活动必须贯穿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要有意识、有系统地将课内外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水平注重课外阅读的交流评价和读书方式,保持学生课外阅读热情。有内引外,以外促内构建完整的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不断受到启发,提高自身修养,使语文课程变得开放、创新、充满活力。
关键词:课内阅读;课外阅读;有机结合;提高阅读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分地强调课内阅读,教师注重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有的甚至逐词讲解,老师费劲不少,但学生一旦失去了老师这根拐杖,有的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差就明显表现出来了,阅读速度慢,语言感悟力也比较差,这是因为教师在强调课内阅读教学时,忽视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训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比较狭隘和封闭。这种只拘泥于课内阅读教学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发展,扼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大语文运行系统是由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经验三个子系统构成,因此课外阅读是大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课外阅读活动必须贯穿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的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同时“新课标”也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进行了明确规定,因此在语文我们可以这样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向课外的过渡,显得尤为重要。要有意识、有系统地将课内外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水平
一、课内外阅读的有机结合
要培养学生阅读习惯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实践证明,兴趣是建立在知与不知之间,已经熟悉的学生不会感兴趣,令人感兴趣的是那些熟悉又知道得不很清楚的东西。因此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时我本着由课内激趣、设疑、导向课外阅读,使学生读起来相对轻松,又能获得新鲜感。
1.阅读相关内容的文章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课本中有一篇讲读课文---《蟋蟀的住宅》。此文是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了蟋蟀巢穴和挖掘巢穴方面的知识,生动而有条理地介绍了蟋蟀的隹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造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蟋蟀虽是同学比较常见的昆虫,但对它的巢穴却没有深入的了解,课前我布置了让学生收集有关蟋蟀的图片和资料、课上同学们纷纷展示了自己搜集结果。有的学生甚至拿来图片让大家边欣赏,边听他介绍,课堂气氛陡然活跃,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同时也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开阔了视野。
再如《白杨》一课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因为学生对当时西部开发的情况并不清楚,因此对于边疆建设者热爱祖国,不怕苦,建设边疆的精神不能准确地体会出来。因此我让学生搜集西部大开发资料,这样学生在查询资料中了解了时代背景再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
以课文内容为着眼点进行知识的迁移,把课内和课外阅读很好的联系起来,起到了由内到外,以外促内的效果。几年来,我采用课前预习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初步形成了阅读的自觉性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阅读写作手法相仿的文章
第七册中有一篇课文《观潮》,作者从声、形、色三方面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潮来时壮观景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从多方面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这种写法,在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后,我用投影出示了老舍先生《风》中的片段让学生体会老舍先生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描写了风中的人和树的变化,表现风的特点。学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深切细微的表达。
引导学生阅读写作方法相仿的文章,对于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理解语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且能帮助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3.由节选到名著的阅读
名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众所周知名著的艺术魅力可以陶冶学生的情趣,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它的人物语言、情节、人物形象对读者所产生的震撼力不是一般作品能比得上的。因此在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收录了中国古典名著的片断。如第八册课本中的《赤壁之战》,第七册中的《草船借箭》均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册中的《景阳冈》选自《水浒》,这几篇文章内容生动、情节跃宕,紧凑。对于开始接触文学的孩子来说更喜欢这种节奏明快,富有刺激性的故事,因此读完课文之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那种劲头依然呈惯性向前冲,学生意犹未尽,教师一定要牢牢地抓住机会,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原著可大大诱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兴趣,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向他们推荐其中的部分章节进行阅读,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阅读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
对于名作家的作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不少,一些作品常常能表现出他个人的写作风格和其所处时代的特点,让学生阅读名家名篇同样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体会其作品的精华,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感悟、体会作家的写作风格。
如第九册课本中《少年闰土》一课是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一篇作品。通过对“我”和闰土之间一段生活回忆,刻画了一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对少爷生活的不满和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向往。学完这篇课文后,学生意犹未尽,此时我又向学生推荐读鲁迅的《以百草堂到百味书屋》。由课内阅读课外阅读的迁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积累语言,更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 、注重课外阅读的交流评价和读书方式,保持学生课外阅读热情。
课外阅读并非只有阅书一法,还包含听录音带,广播、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等。要保持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教师就要注重阅读交流的经常性。教师可指导学生记读书笔记,或写读后感,也可以剪报形式积累课外阅读的收获,定期或不定期的召开读书交流会或故事会等,促使学生交流。教师要对学生的交流评价给予及时的肯定,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这种交流对于学生课外阅读具有积极的意义,大语文课外阅读模式理论认为,这一点是极其重要的。首先课外阅读交流活动激活了学生的心理状态,满足了学生在自己阅读中的交际性情感需求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读书收获的机会。其次,经常性的课外阅读交流活动可以形成浓厚的读书情感氛围,使那些本来没有兴趣参与课外阅读的学生受到这个氛围的影响,产生谐震,同时经常性的读书交流活动可以渗透教师对学生所交流内容的评价,及时肯定学生的读书收获。
有内引外,以外促内构建完整的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不断受到启发,提高自身修养,使语文课程变得开放、创新、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方法与策略研究[J]. 荆艳艳.学周刊.2020(15)
[2]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浅谈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教学实践和感悟[J]. 姜祖娣.课程教育研究.2020(18)
[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 窦昕.学周刊.2012(14)
[4]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J]. 马荣菊.学周刊.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