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课前演讲促进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发表时间:2020/9/1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3期   作者:丁晓洁
[导读] 语文教学过程应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
        丁晓洁
        肇庆市奥威斯实验小学         广东肇庆        526040
        摘 要:语文教学过程应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笔者在语文教学探索中发现,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演讲,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语言训练的辅助方式,课前演讲能有效调动学生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兴趣和热情。因此,语文教师应通过课前三分钟演讲来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前演讲;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一、开展小学语文课前演讲的意义
1.1提高演讲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字、词、句、篇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而课前演讲的训练,正是弥补了人们容易忽视的“说”的环节。[1]
1.2通过课前演讲,调动学习积极性
        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充分体现新课程“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为师生共同打开了学习语文的一片新天地。[3]学生在准备课前三分钟演讲的过程中需要自行解决演讲主题的选定,演讲内容的组织,使用何种辅助工具,如何来表达等环节的准备。有力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变得更加阳光、自信。
1.3课前演讲,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提高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不管是朗诵诗文,还是即兴演讲,或是谈读书体会,都需要学生搜集大量的素材,阅读大量的书籍,并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才能使演讲游刃有余,精彩纷呈。课前演讲在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会使学生养成快乐阅读的良好习惯,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课前演讲促进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性
2.1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要把准备好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就必须事先进行练习。通过演讲,学生内在的表达能力在教师和全体同学面前真实地外现了。“演讲”和“评价”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地了解自己的表达能力,如语言是否准确、吐字是否清晰、声音是否洪亮、节奏是否合适、声调是否恰当、表情是否自然、感情是否真实。这些都能在今后的演讲中或“扬”或“弃”。在演讲中,学生看到了别人,也看到了自己,讲评别人的同时,也在规范着自己。[4]
2.2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为了准备演讲,学生要选择和组织材料,认真进行思考。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提出问题,怎样进行论述才能说清、更能吸引人……这些都必须经过慎重考虑。
2.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要想演讲时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在演讲前精心组织材料,经过立意构思成文,最后修改成稿。因而“说”的过程,也是“写”的过程,要想“说”好必须“写”好,不能敷衍了事。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定会大有提高。
2.4拓宽了知识积累和思想启迪的渠道
         出了课本,出了课堂,挑选涉猎有价值的演讲资料,既丰富了知识,又开拓了视野,为语文的学习发展了空间。交流可以让学生在分享中获得更多知识的积累,获得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从而拓宽知识,启迪思想。演讲内容包含各类知识、生活体验、兴趣爱好……让同年龄的学生产生共鸣,实现分享,获得愉悦的精神享受,拓宽了语文课堂外延,帮助形成更好的语文素养。
三、提高语文课前演讲的策略
3.1演讲的开展要循序渐进
         演讲的开展要循序渐进,从易到难,避免给学生造成太大的心理负担,先让他们有话可说。

比如在一年级刚开始的时候,绝大多数学生之间必须不认识,这时最好从自我介绍开始,既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又让学生有话可说,同时也有利老师对学生的了解。而经过一年级一年的尝试和锻炼之后,二年级开始,我们可以让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名言和警句。随着学生演讲水平的逐渐提高,老师这时可以让学生开始讲成语故事或典故。这些其实都还处在演讲的最初阶段,只是讲别人的文章,仍是在复述故事。等到时机成熟后适当增加难度,这时可以进行美文推荐,不仅要讲出主要内容更要说出自己所推荐的理由。当这一轮结束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已经潜移默化的提高了。同时学生已经深深地喜欢上了这种属于自己的课前演讲,这时正好是主题演讲的关键环节。
3.2精心准备,有备无 “患”
         万事 “预则立,不预则废”。孩子要想在演讲中出彩,就必须做好演讲准备工作。然而,考虑到孩子缺少经验,很多家长会越俎代庖,包办学生的演讲准备工作,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极为不利。作为教师,可提前告知主题,指导学生向同伴请教、向“百度”求援,利用书籍、网络搜集素材,学会整理和组合资源。有了学生们精心的准备,学生在演讲的实质阶段才会有精彩的演绎,兼具 “演”和“讲”性质的演讲才能真正让学生涌动生命的活力,同时语言在学与用中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比如:如学习了统编版五年级第三单元后,可以让学生以“中华民间故事”为主题练习演讲,提前让学生课外阅读有关中华民间故事的内容,然后选取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故事,通过课前演讲跟同学们分享。学习了第八单元之后,可以通过“好书推荐会”的主题进行演讲,让学生分享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这样既让大家了解到更多的好书,也深化了阅读者的体会。我们也可根据当前热点新闻确定主题,如中国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红色旅行、关爱、责任、感动、感恩等主题。还可以根据学校的大事件,如学生会干部竞选、班干部竞选、安全教育等确定主题鲜明、独特新颖的主题。
3.3多样形式激发创造力
         课前演讲的活动形式本身并不新颖,但如何让不新颖的形式具有吸引学生的创新之处?这两年的实践让笔者发现了一个关键点 — —尊重学生的感受和创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来参与设计和决策。事实上,无论演讲活动中,我都在不断征询学生意见,不断在活动形式上调整改进变化,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形式的创意变化对他们参与的热情影响是极大的,还能激发他们的主观创造力。例如:每次演讲的先后顺序确定都是学生们很在意的,从一开始的每人抽签排序,到后来按学号顺序排序,再变化为按男女先后为序,越到后面越放权给学生自己安排,甚至变化到自由申请与抽签相结合,只要在每轮演讲前由课代表统计协调好排序并公布全班即可。这个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协调能力及课代表的组织能力。[2]
3.4创设氛围,师生互动
         为了使演讲达到最佳效果,演讲者也可配乐创设氛围,还要恰当地运用自己的面部表情、眼神、姿态或手势等肢体语言,使演讲有声有色,达到口头表达和肢体语言的和谐统一,从而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每次课前演讲中,教师将三尺讲台真正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个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得到最大的提升。
3.4点评方式的变化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听与讲,更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我们设计让学生参与演讲的全程评价。评价者由三个方面组成:同学、教师、演讲者本人。具体要求有:同学认真听别人演讲,动脑辨析,鉴别优劣,评论时能切中要害,评到点子上,一轮结束后全员投票选出最佳;教师的角色定位成“引而不发”的引导者,而不是评判者和决定者,先示范后引导学生慢慢掌握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评价,从而独立完善自己的评价体系,从评价中间接掌握演讲的要素;最后的演讲者自我反思评价更有助于学生在感性实践后的理性思考和归纳,也更有助于学生相互间的启发和共进。[3]这样,不但训练了演讲者的口语能力,也训练了其他同学的听辨能力,以及培养讲听双向共同切磋总结出演讲要素的探究能力,达到一箭三雕。并且,将评价主导权发放给学生,使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不断地增强。
四、结束语
         小学语文课前五分钟演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是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演讲兴趣,提高演讲能力,功在课前,效在课内,受益终身。在快乐中演讲,在演讲中成长,相信,不久的将来,三尺讲台,或许成为一个“演讲大师”破土而出的圣地。
参考文献
[1]用好课前五分钟,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A].郑鑫.“决策论坛——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6
[2]课前三分钟演讲必须研究的三个问题[A].李钦凤.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十二)[C].2017
[3]巧用课前三分钟培养智障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A].胡平先.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汉字文化卷)[C].2015
[4]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实践与探索[J].夏琳.文学教育(下).2015(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