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科思维性课堂构建探析

发表时间:2020/9/1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3期   作者:梁梅
[导读] 高中语文学科是学生经过中小学的积累诞生的逻辑性较强的学科知识,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高中的语文教师需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相关特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逐步迈向成熟、抽象的逻辑性思维
        梁梅
        茂名市电白区第一中学    广东茂名    525400
        摘要:高中语文学科是学生经过中小学的积累诞生的逻辑性较强的学科知识,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高中的语文教师需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相关特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逐步迈向成熟、抽象的逻辑性思维。学生思维需要通过构建思维性课堂的模式进行长期的培养,在进行思维性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根据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创造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力求用最高效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模型。本文将结合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和方法特点,探讨应如何构建思维信课堂,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运用思维的能力。
        关键词: 高中; 语文学科; 思维性课堂
引言
        当前对于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而言,学生的思维模型仍无法与语文学科有效结合。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利用多媒体、微课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构建互联网思维,发展学生在使用互联网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价值,对教材中呈现的形象进行深入探索与创新,创造符合自己心目的真实形象。
1 高中语文学科的特征
1.1基础性强
        其实所有正常的语文教学都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目标,语文学科中大部分的知识都是由原有的知识中提炼创新形成的。语文学科中的阅读与写作更在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不受约束的创造具体的物象,以此来培养其创新性思维的形成。因此,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基础性,任何人在接触学科的同时,都可以理解和想象语文内容中发生的故事和情感,因此,思维性课堂的构建可以集中的培养学生构建思维模型,这对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都有巨大的帮助。
1.2综合性强
        语文学科作为最基本的知识体系包含了大量的人文精神和科学文化知识,其中不乏有高科技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想象的同时,语文知识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创造。在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同时,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广泛搜集相对的案例,帮助学生对数学、生物、化学、历史等学科知识进行补充,构建完整的综合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利用创造性思维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2目前高中语文课堂的破绽
2.1教学体系尚未完善
        上文提到高中语文的知识综合性较强,因此,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做出了相应的要求。但目前大部分教师并未意识到学科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联系,只一味按照书本进行语文课堂的讲解。虽有部分教师对其他学科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涉及,但其无法与真正的教学内容相媲美,因此对学生而言,无法形成完整的综合知识结构,应用起来较为困难。况且高中学科增多,知识量和课业负担也逐渐增重,教师无法对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合理联系。
2.2教师教学态度不明朗
        教师在进行系统教学时,对教学大纲的理解过于片面,导致不能在课堂上开展思维性和想象力的培养,依旧按照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展开。学生在学习中,不能主动接受语文学科的知识,并且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提问时,会对相应的问题设置条条框框,学生只能在规定的区域内进行潜在的思维想象,创造性思维无法形成合理的教学体系,因此,语文课堂思维性教学也归于失败。
3 构建思维性课堂的方式
3.1 阅读与想象结合
        高中语文课堂与中小学课堂并不完全相同,其更多的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可以更多地充当引导者的角色。

尤其是展开阅读教学时,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内容性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材料的内涵,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对相应的引导提问进行回答。教师需要在上课前充分研究教材内容,选取开放性较大的问题进行提问,对课文每一部分都设置问题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营造问题情境。另外,教师可以适当让学生通过小组或自主研究的方式对阅读过程中的重难点进行提问,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探知,在互动回答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高效利用课堂时间发散学生的思维模式,为学生构建阅读提问模型,将不同的问题设置成不同的专题板块,在板块中不断填充学生自主想象的内容,让学生自主理解阅读材料中体现的情感价值和态度。教师可以进行开放式阅读,对喜好不同、个性不同的学生准备不同的阅读材料,可以通过小组的方式共同研究材料中体现的内容,并让学生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理解的内容,打造不一样的阅读环境,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利用阅读教材丰富学生想象的表象,就可以避免创造的内容脱离原本的教学目标。在学习《鸿门宴》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播放相关电影片段,并对每个片段设置问题;鸿门宴斗争的起因是什么?斗争的激烈矛盾体现在什么地方?鸿门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什么样的?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发散思考,既完成了鸿门宴一章的学习,理解项羽的形象,又可以帮助学生对历史中三国人物进行刻画和侧写,想象真实的历史情境。
3.2 互联网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知识最奇妙的特点就是其可以通过笔触构建美妙的画面,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可以帮助学生寻找画面感,根据题目想象故事或者具体的物象。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科技刺激学生大脑的神经,利用相关视频、音频等帮助学生进行再造描述,通过对题目的相关提示进行解析,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例如教师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利用互联网工具构建其通过文字想象出来的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在独立操作中,让学生构建脑海中的生动画面。并且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画面进行阐述,采用写作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艺术性思维的思考,用学过的艺术手法对脑海中的画面进行记录。在写作时,教师可以不设定任何形式、语言,让学生在自主创作过程中感受教材中作者的情感。另外,教师在独立的写作课堂中也可以采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先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中入手,调动学生的生活背景,之后再利用多媒体寻找直观的材料,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相应的画面,解放学生的天性。让学生通过笔端将自身情感进行绘画和想象,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和思维的发散。
3.3 游戏与文化相结合
        课堂游戏是一种很好的发散学生思维的方式,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利用语文学科中的戏剧性特点,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进行运转,同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学生对同一篇课文的理解不大相同,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文本结构改编内容,将课文转化为剧本让学生进行表演,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和角色的重要性。另外,在背诵相关课文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思维性记忆,可以采用游戏接龙,击鼓传花等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游戏环节中,培养其创新意识。学生在游戏中能舒缓身心,可以调动思维记忆相关内容。教师在进行游戏教学时,需要注重语言的引导,要以幽默化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游戏的规则,以发挥课堂游戏的最佳效果。同时,语文知识中有许多传统文化内容需要教师注意,让学生通过透过历史展望未来生活的幸福感。例如教师在讲述《哈姆雷特》时,可以让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分析,对莎士比亚创作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解,以小组为单位挑选其擅长或喜爱的角色,并将《哈姆雷特》改编成较为短小的剧本,让学生在演绎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描述对角色的理解和认同,同时感悟莎士比亚写作的真实情感。
结束语:
        在实际工作中,语文教师需要高度关注课堂的教学活动以及所使用的教学方法,通过语文训练中的写作、阅读、口语交际等进行教学,利用语言和文学形象帮助学生构建核心思维能力,让学生散发其想象力,促进其思维模型的初步建立。
参考文献:
1 陈军. 思维活动——语文课堂展示的内核[J]. 文理导航, 2018, 000(025):3-3.
2 徐静.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r——管窥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启发艺术[J]. 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8, 000(006):182.
3 代春芳. 略论语文开放性课堂阅读教学的批判性思维培养[J]. 读写算, 2019, 000(001):1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