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培娟
四川省绵竹市职业中专学校 四川 绵竹 618200
在古代,凡是不押韵或不重视骈偶的文章概称散文;在现代,除去小说、戏剧、诗歌之外,都是散文。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散文”,则特指现当代“文学性散文”。 “‘散在骨子里’,是现代散文的文类特征。”它取材广泛,不拘一格,内容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它抒写灵活自由,张扬个性;语言精美,意蕴深厚,素有美文之称。因此,散文深受世人的追捧。但在散文教学实践中,散文的“美”“散”特点是语文老师最大的难题:因为美,且多角度美,教学点难以确定;因为“散”,教学模式模糊不清。散文教学“教什么”“怎么教”,一直困惑着很多语文老师。
一、聚焦文本,明确教学核心价值,精准定位“教什么”
(一)聚焦文本文体,把散文当成散文教,教出散文的核心价值
关于文体,《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中说:“文体就是文章的体裁,是文章作品在结构形式上和语言表达上所呈现的具体样式或类别”。现目前,大部分语文教材按叶圣陶的说法采用文学体裁四分法把课文分为: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我们知道,诗歌的特征是抒情性和外在韵律的结合,小说的特征是描述虚构的故事,戏剧(剧本)的特征是以人物的对话来模拟生活。散文的特征是什么呢?说是抒情,它不及诗歌来的浓烈;说是客观描述,它不及小说全面,完整。按王荣生的说法,散文是介于诗歌与小说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典型的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本质特征,就是作家们依其独特感知感觉,用其个性化言语精准的表达,抒写他们对人生独特的思量和感悟。
被选入教材的散文(比如《合欢树》),抒写的皆是作家们对人生独特的思量和感悟。它们或直抒胸臆,或寓情于景,或寓情于事,或托物言志……或讴歌生命,或赞美景物,或宣扬真、善、美,或揭露假、恶、丑……在散文教学中,关注文体,强调文本解读要与散文文体相匹配,“教什么”才不会走入歧途。
(二)聚焦文本单元,教出教材单元的核心价值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使语文教科书的编排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主题组元”成为语文教科书的新编排模式。这种新的编排模式在教学上则要求教师要以“单元主题”为依托,对课堂教学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围绕单元主题,充分重视学生个体经验,根据单元主题的特点,充分挖掘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教学资源与信息,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这种“主题式单元阅读教学”,旨在把语言教学和内容教学相结合,把语言放到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中去学习,从阅读主题切入,实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
《合欢树》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年8月第4版) 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编排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模式。所选的四篇课文,皆是散文,文体相同,四篇课文从多个角度揭示了人性美的丰富内涵:人性之美或美在境界,或美在善良,或美在爱的付出。一个人要完善人生,离不开对人性美的感悟、发现和追求。就语文课程人文性特点而言,从“主题组元”切入,《合欢树》一课就是让学生体味母爱,从而珍惜亲情。
就语文课程工具性特点而言,作为本单元第一课,教学《合欢树》时,就不仅仅是“这一篇”的问题,教学内容就必须落脚“怎样才能让学生体味到母爱”的问题上,也就是教授相关联的语文知识,构建学生言语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三)聚焦文本,定格“这一篇”,教出文本原生的核心价值。
散文教学,“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在语文教学中,课文不仅是学习材料,而且还是学习对象,在学习过程中,它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以史铁生的《合欢树》为例,本文写于1984年11月。这一年,史铁生继1983年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之后,又一次获奖,心情自然是喜悦的。然而,想到为自己付出一生辛劳的母亲已经不在人世,心中不免又生出几分忧伤。合当与慈爱的母亲共享这收获的欢乐,可是偏偏已不能够,这是怎样悲哀啊!于是在柔肠百转之中写下这至情的怀念。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感受必须是在“这一篇”里。合欢树时时处处都可见,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经历的人对它的感知感觉是“合欢树”,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所以在确定文本教学内容时必须落根在“这一篇”。合欢树是母亲亲手栽下的,是母亲亲自料理过得,它的身上有母亲的影子,聚集着深沉的母爱。文章语言质朴含蓄,不事任何雕琢,史铁生把对母亲的浓烈的情感都藏在纯厚质朴的文字里,教学“这一篇”,必须聚焦高度个性化的“合欢树”,理解“合欢树”在“这一篇”文中的含义,领会作者在“这一篇”中对母爱和生命的独特的感悟。
二、聚焦文本,品味语言,精巧解决“怎么教”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 “散文是一种情文并茂的文学作品,其美感一是来自语言文字的美, 一是来自语言文字背后思想情趣的美。从本质上来说,散文的美源于语言的精妙,语言的精妙造就了散文的生命力。”刘勰在《文心雕龙》也提出“批文入境”。即从语言入手,探讨作者在作品中的“情意”。
笔者落脚第2、5、8等文段,抓住点睛传神之笔,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品读方法因文本而定,视学情而变,灵活多样。老师引读、点读、范读,学生朗读,悟读、讲读感悟。
(一)引读——老师设疑,学生有目的地读
笔者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初读文本,感知内容;课堂上抓住写人叙事类散文的特点(选取若干片段、琐碎组合成篇,通过记叙、描写和抒情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这些片段、琐事往往又一线贯穿。),通过填写表格的方式,巧妙的引导学生有方法有目的进行整体读,简单、高效。
(二)指导诵读——感知语言魅力,体验文本内涵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笔者抓住诵读的精妙,老师范读,学生齐读,分角色读,个人读,反复读、比较读,把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读得淋漓尽致。学生调动五官倾情而读,入情去读,自然而然就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进入文学的殿堂。
诵读之力,在精微之处推敲,在毫发之间煽情,学生借诵读之力,揣摩、推敲、品味、领悟藏蕴在语言文字背后思想情趣之美。
美妙的语言文字,美丽的人性,在老师的带领下,语文课浓浓的语文味散布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师生在和谐、欢愉的课堂氛围中实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