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梦佳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在组织开展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以此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事实上,科学观察能力是促进科学实验活动顺利展开的基础。当学生不具备较强的科学观察能力时,其科学探究学习效果也将受到影响。目前,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都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但却很少有教师关注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如此就导致很多学生虽然具备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但却不懂得如何通过观察,提升科学研究效果。针对于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观察能力;培养;措施
1小学科学教学提升学生观察能力的必要性
1.1提高学生的学习好奇心
小学科学教学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是非常有效的。学生在观察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可以让自己的思维有效的扩散,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相应的知识,还能够在观察中获取学习的快感,对于今后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2观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的观察力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极大的帮助。小学的教学从根本上来分析,主要是开展启蒙性的教育,必须要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应该积极地转变学习的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体系,有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科学素养的提升不仅只通过教师的知识讲授来实现,更是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总结出来,进而可以具备较高的观察能力,实现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2小学科学教学时提升观察力的主要措施
2.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传统的科学教学,因为教师还停留在以往的应试教育理念中,导致课堂上以知识的讲解为主要内容,没有让学生参与到对外界事物的观察中,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采用有效的措施来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应该逐步地摒弃传统教学方式,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深入到生活中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并且能够直接应用到生活中,从而使学习效果得到全面的提升,也能够养成非常好的观察习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多次组织课外学习活动,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情况,来给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到未来的学习中。
2.2提升学生观察兴趣
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决定了对周围的事物比较好奇,所以喜欢观察和了解生活中的事物。但是大部分学生认为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比较高深,对科学学习存在畏难心理,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加强对科学现象的观察,掌握相关科学知识,比如土壤里有哪些成分、蜜蜂为什么要传粉、电灯通电后是怎样发亮的。通过这些生活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的奇妙之处,同时也拉近学生与科学学科间的距离。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落到地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爱迪生通过上千次实验才找到最适合电灯的钨丝。通过这些科学故事培养学生探究精神,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很多人类未知的事物和奥秘,进而激发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的观察兴趣,提升科学素养。
2.3通过科学实验观察,促进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
通过大量的数据研究发现,小学生对实际操作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热情。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合理设置实验内容,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互动探究能力。首先,教师示范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基本的过程步骤,增强学生实验操作记忆。其中,,教师要穿插讲解每种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方法,防止小学生因操作不合理而损坏测试设备或造成人身伤害。第三,教师演示结束后,让学生回到自己的实验台上,根据刚刚观察到的演示操作,自主完成实验,锻炼学生的观察与对记忆信息的整合能力。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操作观察的引导,及时制止可能发生的危险操作,解释不规范操作的危害;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发挥辅导员的角色作用,尽量不要太多的干涉学生测试操作,增强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
俗话说,艺术来自于生活,同时也高于生活,科学知识也是如此。当教师发现学生对教科书的内容不感兴趣时,可以大胆抛开教材教学,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此外,在学生观察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一段话将他们所看到的场景描述出来。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层次,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在进行描述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2.5培养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事物
小学科学教学课程进行的过程中,要逐步的开展观察力的培养,教师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身体器官来感受周边的事物和环境,例如可以利用眼、耳、鼻、舌、手去感受事物,能够掌握其他事物的形态、气味、触觉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可以提升观察能力。比如,教师可以组织课外教学活动,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的事物,并且在整个观察过程中进行积极的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处理。有的学生观察到树叶纹路是不同的,那么教师可以进一步要求学生用看一看的观察方式把叶子的结构分一分,认一认;有的学生对一朵花的花蕊最感兴趣,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花有几种花蕊,它们有什么不同进而认识花蕊的作用等。在对大自然进行观察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身体来感受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通过自己的理解来认识大自然,潜移默化地就提高了观察能力。
2.6长期观察,持之以恒
在小学科学课中有不少需要学生进行长期观察的活动,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些长期的观察活动常常流于形式。一方面是因为这种观察活动常常需要学生自己在家里完成,缺乏教师的有效监督;另一方面,学生不够重视,也缺乏耐心。所以这时就需要教师运用方式,让学生能够积极、耐心地进行长期观察。如定期把学生的观察成果带来,跟其他同学的进行比较,并相互交流,对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时地反馈、解决;或者将优秀的观察记录贴于学校的展示栏或登上学校的校报进行鼓励;或者及时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让家长帮忙监督等等。通过笔者的实践,发现这些方法都能让学生保持持之以恒的观察。
结束语:总之,在组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如此对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非常有利,而且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具体而言,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对实验观察提示点进行有效的预设,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让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得到锻炼,为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晓丽.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29):69-70.
[2]高振东.谈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04):176.
[3]杨少华,虞召峰.关于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7(12):41+76.
[4]孟海滨.小学科学观察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4(19):31-32.
[5]董国敏,王贵学.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1,24(03):9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