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捷 ,徐 伟
西北工业大学 网络教育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72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育人已成为新时代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手段。文章基于规范研究,通过分析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育人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同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育人现状和问题,归纳和总结出网络育人的有效途径。主要途径有:建立完善网络育人机制,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重视网络文明建设,制定相关工作制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力;加强网络平台建设,优化网络育人功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丰富网络内涵,精心设计载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优化网络育人评价体系,培养网络力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执行力。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育人,新时代,评价体系
一、高校思想政治网络育人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1.是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为中国教育事业赋予了新的使命。全面落实中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凝聚系统教育力,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育人,既是我国高校一项常规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效果,实现高校“三全育人”功能的全新工作和迫切需求,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2.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必然要求。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网络育人功能,实现高等教育“四个服务”,落实“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培养人什么人”,都急需开展这一研究。在新时代,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网络育人是重要途径。
3.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十大育人体系,其中网络育人是重要的一环,如何推动网络育人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是一个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
4.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习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1] 。通过网络这一核心体裁,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晓度和认同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时代课题。
5.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重大课题的重要内容。网络育人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网络育人如何在“贯穿、结合、融入”和“宣传、教育、引导”上下功夫,实现网络虚拟与现实社会的有效结合,实现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有机结合,符合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需求,提高网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适用性,为推进新课程改革深化,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提供基础性研究。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育人现状与问题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不仅给当代大学生带来最新信息、诸多机会,同时也对在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心理健康、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造成很大的冲击。西方文化不平等的单向渗透,使网络交流失去平等互动性;西方社会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的网上传播,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网络育人机制不够完善。网络的交互性、即时性、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打破了传统教育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彻底改变了你讲我听的传统灌输模式;网上信息的广泛性、选择的自主性、交流的双向性,为高校网络育人拓展了新的工作方式和渠道。如何应对网络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提高建网用网管网能力;如何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推动网络育人整体设计和系统规划;如何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等等诸多问题,亟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育人进行机制创新。
2.网络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当今,网络比任何一种方式都更快、更经济、更直观、更有效地把一个思想或信息传播开来,网络的传媒特性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3]。一方面网络是私人之间极好的通信工具;另一方面网络通过成千上万人的网站访问,真正发挥着大众的传媒作用。毫无疑问,网络是大学生思想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参与的重要平台。据调查,仅仅有20%的高校建有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即使建立了主题网站的,也没有安排专人管理,或者仅仅是兼职管理,专题网站管理相对薄弱;校内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发布、工作交流和数据分析平台的打造、思想政治信息管理系统的共建与资源互享系统还没有完全形成。网络平台建设相对滞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得不到很好体现。
3.网络教育内容陈旧,方法单一。网络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传播的重要领域,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是实现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阵地[4]。运用网络手段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网络育人必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内容和形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力,减少说教式、灌输式语言,增强互动性,引导师生共同打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空间,从而科学构建高效思想政治工作话语体系。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依旧表现为政策性的概念多,缺乏思想教育内容的创新性;在宣传方式上多是单向式、宣讲式,缺乏深层次思想交流的互动性;在方法上还是以说教式、灌输式为主,缺乏解决问题的针对性。
4.网络育人评价体系尚未建立。鉴于网络育人的重要性,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果评价体系尤为必要。但从当前现状看,还没有现成的体系可以使用或者借鉴,目前亟待建立的评价体系或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网络育人工作模式和方法的评价体系或机制;二是对网络育人内容的评价体系或各项指标;三是对网络育人成果或效果综合评价的机制;四是对网络育人内外部支撑措施的评价。
5.网络育人队伍有待加强。据2019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过半数中国人已经接入互联网,网络普及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网络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然而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逐渐消失,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网络工作队伍必须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不但要掌握传统的工作方式方法,更要熟悉网络知识、网络语言,时刻关注网络新信息,及时有效解决网络新问题,有效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工作中的问题,充分发挥网络管理队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真正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网络育人助力。
三、优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育人的路径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育人坚持“以学生为本”理念,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切实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5]。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育人机制和支撑体系,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提升;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育人创新平台,推进高校网络育人方法和手段创新;构建网络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培养网络力量,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育人路径。
1.建立完善网络育人机制,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强化网络育人意识,统筹校园网络建设,加强网络管理,引导网络评论,开展网络研究,提高建网用网管网能力;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全面覆盖、彰显文化,有效运用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等,全面提升网络思政教育效果;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育人机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育人的亲和力。
2.重视网络文明建设,制定网络工作制度,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保障力。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校园网络文明建设培训,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整体设计和系统规划网络文明教育,设计网络思政教育的隐形制度,通过构建网络话语体系提升隐形制度的执行性,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网络育人的保障力。
3.加强网络平台建设,拓展网络育人功能,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辐射力。建设校园思想政治工作网,打造工作交流、数据分析和信息发布网络平台,展示校园网络名站名栏,加强信息管理系统共建与资源互享;建设校园网络新媒体平台,培育新媒体教育品牌;不断增强网络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6],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网络育人的辐射力。
4.丰富网络育人内涵,精心设计载体,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丰富正面舆论供给,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高校网络育人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网络文明进校园”等网络文化建设活动,丰富网络育人内涵;推广和展示“网络名篇名作”,精心设计体裁,更好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关注和服务学生内心世界[7],提升思政教育网络育人的感染力。
5.构建网络育人评价指标体系,培养网络力量,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执行力。适应网络育人评价的需求,分别建立网络育人的内容评价指标体系、方法,评价机制,成果评价体系,内外部支撑措施评价机制等。如针对网络育人成果的评价,需要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列为职称评聘条件、师生评奖评作为评价的优依据等等;培养网络力量,优秀党政干部,各类管理服务人员动员引导广大职工参与网络育人,特别是学术大师、名师名教、辅导员班主任等,加盟网络育人队伍,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工作队伍,提升思政教育网络育人的执行力。
参考文献:
[1]徐小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理论溯源及其新时代意蕴[J].中国高教研究,2019(01)
[2]卢 岚.网络社会的时空扩展时空矛盾与思政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8.07
[3]项久雨.新发展理念与文化自信[J].中国社会科学,2018.06
[4]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外延与规范[J].教学与研究2014.11
[5]王艳彪,吕雪.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6(05)
[6]骆郁庭.精神交往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的本质[J].教学与研究2014.01
[7]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影响的特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6.11
基金项目: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课题(19Y53);西北工业大学党建研究基金项目(DJY201808)
作者简介:
燕云捷(1966-)男,博士,副研究员,硕导;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
徐 伟(1959-)男,博士,二级教授,博导;研究方向:高等继续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