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改变

发表时间:2020/9/1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3期   作者: 翁思权
[导读] 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翻转课堂,微课、慕课,教学改革、课程改革
        翁思权
        广东梅县东山中学 广东 梅州 514017
        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翻转课堂,微课、慕课,教学改革、课程改革……一词以蔽之——改变。回想这些年我也尝试了多种改变:从满黑板的板书到空无一字,从一言堂到问答式教学,从色彩斑斓的PPT到苍白的一张纸几个字的实物投影,从精做选择题粗做主观题到和学生同步考试,从自己评讲试卷到学生评讲试卷……转身未必都是华丽的,可以肯定的是,我因此而重拾起教学的热情。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我度秒如年、职业倦怠,改变带来了改变。
        有人说:我们的课堂应该重视学生活动;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减肥瘦身”,注重核心;教师应站在名师的肩膀上打造自己的特色课堂……这些理念呼唤教学理念、课堂模式作出改变,我深以为然。
        我曾认为成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雄辩的演说家,极具个人魅力,但课堂发展趋势却是教师要少讲,学生要多讲。一直以来,老师是“大明星”,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口吐莲花,如痴如醉,学生是“观众”,在座位上恹恹欲睡,摇摇欲坠。这样的课堂教师或许还恋恋不舍,学生却去意已决。是时候转变角色了,老师应该是“导演”“策划”,学生才是“大明星”。教师展现个人的能力和魅力没啥了不起,能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智慧才是真厉害。
        改变就是挑战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对于挑战我们传统的新思想、新事物,我们习惯投以怀疑的目光,甚至“未审先判”——未深入探索尝试就直接否定。大家都知道一言堂、满堂灌弊端重重,却依然习惯于此,就好像明知道睡懒觉有害健康,却依然不想早起,这是不是一种惰性?我们埋怨固步自封的无效教学,却也习惯于此。

“当我们还在埋怨生活、社会的时候,有人已经在着手改变生活、社会。”某企业家曾说“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他说到并做到了。
        愿意尝试新教学理念的学校往往不是传统名校,可能是因为传统名校有稳定可靠的优质生源,在此基础上,传统的教学足以保证优异的高考成绩,应对当下的高考制度绰绰有余,何必折腾呢?相反薄弱学校生源、成绩处于劣势,传统教学无法解决问题,急需“灵丹妙药”。没有包袱,试试新理念、新模式,失败了也不会比旧模式差到哪里去,成功了就是质的飞跃。所以新理念、新模式在薄弱学校更受欢迎,甚至义无反顾。
        面对新理念、新模式,我们是做评论家还是做探索者、实验者呢?现实的情况是调侃嘲笑者众,理性思考者寡,愿意尝试者更寡。评论问题比解决问题容易得多,就好像会看球的人总是比会踢球的人多。
        观摩别人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我们常常一边羡慕,一边质疑:太异想天开了,太理想化了,不可操作等等。古人希望像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的念头是不是太异想天开、太理想化、不可操作?为什么今天的我们却对飞机、人类登月视之如平常。想法未必都对,但如果不敢想,不敢做,人类社会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我们就只配生活在丛林中。飞机、汽车、高铁、智能手机、平板等,对于原始丛林时代的祖先哪一样不是异想天开的?对于今天的我们却是平常的。我们不是教导学生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地看问题吗?我们应该知行合一啊。我们不能一边讲着“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要热心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另一边又对教学新理念、新模式极尽嘲笑之能事,做矛盾的“两面人”。新出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未必就是具有生命力的新事物,但调侃、嘲笑绝非正确之姿态,理性思考、勇敢尝试、探索反思才是正道。
        面对新理念、新模式,我总有好奇心,愿意欣赏,不轻易肯定和否定,敢于尝试,勤于反思。总之,改变才会有出路。
        因为改变,人类走出了丛林;因为改变,课堂才有了生动的魂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