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物理教学优势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发表时间:2020/9/1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4期   作者:张玉春
[导读] 柯达,曾经是优秀行业的代名词,绝对的龙头霸主,短短几年间,却因为
        张玉春
        天津市静海区沿庄镇东滩头中学 天津 301605
        柯达,曾经是优秀行业的代名词,绝对的龙头霸主,短短几年间,却因为在创新的新浪潮中没有“赶上趟”,面临着可能被时代无情淘汰的厄运。类似案例还有很多。由此可见一个企业缺乏创新就会被时代淘汰。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没有创新就没有希望,没有创新就不可能繁荣富强。创新的关键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多年的教学工作使我认识到:物理学科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下面谈谈我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是如何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
        一、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气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一种宽松、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可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营造这种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一)创设兴趣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心理学表明,兴趣是思维的动力,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情绪高涨取决于对某一事物的兴趣。据此,教师要创设使学生对新知识感兴趣的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唤起他们的强烈欲望。如:在研究球面镜时,我把一张光亮平滑能够弯折的薄铁皮带到教室让学生照自己的脸,学生看到自己的脸一会儿变长,一会儿变短的有趣现象而捧腹大笑,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
        (二)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教师应树立新的教育观和学生观,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维护和承认每个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人格平等,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时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的心理自由,为学生创建敢想、敢说、敢问的教学氛围。
        (三)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好奇心和求知欲既是激发学生创造活动的诱发剂,又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至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启发学生多方面思维寻求正确结论,引导学生对信息的自主加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支持学生敢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如:哥白尼大胆怀疑“地心说”才有了“日心说”。正是由于伽利略对亚里斯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怀疑,才有了后来的“牛顿第一定律”。
        二、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谈不到创新的,只有对实验现象有了很细致的观察,才能提出问题或得出结论。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例如实验:观察水的沸腾,通过观察发现水沸腾时容器的底部形成大量的气泡,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停止加热水的沸腾立刻停止。由此得出结论: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再例如教材中提供的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是:用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木板上匀速拉动木块,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而实际操作时,通过观察发现用手拉着弹簧秤运动时弹簧秤示数大小是变化的,从而提出问题:木块与木板间的摩擦力是不变的,为什么弹簧秤的示数是变化的?那么又怎样才能准确测出木块与木板间的滑动摩擦力呢?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改进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人类的发明创造有两种,一种的原始发明,一种是继承发明,原始发明比较困难,而继承发明相对要容易一些,如: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就是原始发明,而后来的286、386、486、586一直到现在的个人电脑就是继承发明。继承发明是找到前人发明成果的不足之处,再加以创新产生新的发明成果。通过改进物理实验可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思维能力。例如:先这样设计测量牛奶密度的方法a、用天平称出玻璃杯的质量m1,b、将适量牛奶倒入杯中,c、用天平称出玻璃杯和牛奶的总质量m2,d、将杯中牛奶倒入量筒中,测出牛奶的体积V,e、计算牛奶的密度ρ=(m2-m1)/V。然后老师提出问题:(1)你认为这个方案有什么缺点?(2)请你提出改进这个实验的办法?学生们通过思考讨论得出答案:这样测量牛奶的密度会偏大,原因是不可能把杯中的牛奶全部倒净,导至用量筒测量牛奶的体积偏小。改进的方法是改变一下实验顺序。正确的顺序是:b、c、d、a、e。再例如:上文中测量滑动摩擦力。提出的问题让同学们讨论后得出改进方案:先固定弹簧称不动。然后拉动木板运动,无论怎样拉动木板,弹簧秤的示数都稳定不变,这样就准确地测出了木块和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这样通过改进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四、创设“开放性”实验,培养创新精神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念;试念生断语;断语生行动,以此演化无穷。”可见,实践活动在对学生的创新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性,而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开放性”教学则以其独有的特色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谓“开放性”实验有以下特征:(1)器材选择的自主性。即不是规定必须用哪些器材,学生的自主选择器材的余地大。(2)步骤、过程多向性。即实验顺序上只要是合理的,不论先后。(3)方法的多样性。即实验时,只要运用的原理正确,鼓励有创意,方法灵活。(4)结论的不唯一性。即学生观察、分析后,出现与实验要求相近的结论或结论表述多层含义,甚至出现意想不到的结论或错误的结论。(5)课题要求非线性。即实验中的物理量测量后的量化关系,不是沿着唯一的定势方向去思考。(6)实验设计、操作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即学生不一定按照教材规定,可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独立自主完成操作和写出报告。例如,在初三复习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先让学生设计一个测电阻的方案,学生很快画出电路图,肯定之后,要求学生再设计一个方案,条件是一只电表(电压表或电流表)一只定值电阻、一个电池组、导线开关若干,去测定未知电阻R,并讲解设计的步骤。为了让学生走出思维定势的束缚,我启发他们从公式R=U/I和并联特点来考虑。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设计很快出来,如图1,2,3,4。在讲完图4后,有个学生设计出了图5。图5不仅将知识联系得更加紧密,而且为思维的纵向延伸提供了空间,在图5的启迪下,一个学生画下了设计图6,又一位学生画下了设计图7。
         
       
        分析以上实验设计可以深刻的感受到“开放性”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的作用。
        五、实施小组学习,培养合作能力
        有许多科研成果、新理论、新规律的创造或发现不是由一个人单独进行的,而是相互合作的结晶,尤其在学科分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要有所创新经常要多人合作,所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便成为理所当然。
        在物理课上可组织学生分组学习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意识及协作能力。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以学生学习讨论、相互配合、动手操作为主、教师只是学习的指导者,起指导、引路、辅导作用,主要由学生自己组织参与开展学习活动。要完成学习目标,小组组织者必然要根据组内成员情况,布置任务,安排程序,组织完成;组内成员在明确作为后,也要积极准备,认真思考,参与其中,相互协作完成作完成任务。例如:在做小组实验时,教师给出实验内容和器材,学生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步骤,再进行分工合作,比如有的学生负责动手操作,有的学生边观察边读数,有的学生负责记录实验数据……实验结束后小组成员共同处理实验数据,然后小组讨论,这样,在这没有教师具体指挥的情况下,学生自己组织,自觉参与,相互配合,其组织参与形成的策略是小组成员相互合作的成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总之,21世纪创新人材的培养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创新教育既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培养未来人的创新能力的历史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我们每个教师的肩上。作为一名物理的教师,我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让学生大胆探索,勇敢创新。??????????????


参考文献:《教育专题信息》
          《中国当代教育思想宝库》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