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观念素养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发表时间:2020/9/1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4期   作者:武剑
[导读]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它能否在课堂中有效落实关乎
        武剑
        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校  161000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它能否在课堂中有效落实关乎学生能否对所学知识进行宏观的认识和微观的理解。时空观念素养的形成有益于让学生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认识历史,能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对史实做出合理解释,能运用时空观念洞察历史趋势,认清历史方位和时代主题,从而增强历史自觉性。那么到底什么是时空观念素养又该如何去培养中学的时空观念是一线历史教学工作者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
        历史时空观念素养的含义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对这一素养的考查分为四个水平级别:
        一、能够辩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能够理解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的意义;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叙述史事。
        二、能够将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框架下;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能够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
        三、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与空间联系;能够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术语概括长时段的史事。
        四、能够将历史和现实问题置于具体的时间与空间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空间尺度对历史或现实问题作出合理论述。
        基于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表述和学业要求,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三方面:
        一、了解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它包括每一历史时间所联系的丰富生动的历史内容以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
   空间是指了解历史所发生的地点、区域、范围等,这涉及历史活动的场所和舞台。
        二、明确历史教材上时间和空间具体内涵,注重在教学中对其进行梳理,及时解决学生在时空概念学习上的盲点和难点。
        教科书上对于历史时间描述大致分为隐性历史时间和显性历史时间两大类。隐性时间我通常是这样界定的,不能明确释读,需要换算的就是隐性时间。例如鸦片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商鞅、李白、王安石;康熙年间、唐玄宗初期、亚历山大二世;明末清初、民国27年;唐初、明中后期;戊戌政变、庚子赔款;原始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等。这里面既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帝王年号、朝代、天干地支纪年法等。它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它们所代表的时间需要我们推算出来。显性时间则是指1840、1949;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0年;19世纪60年代、21世纪等,我们可以直接释读出来。
        教科书上对于空间的描述分为具体地方和大致范围两类。具体地方是指秦国、唐朝、清朝、德国、美国;山东、浙江、四川;开封、西安、北京、华盛顿等我们明确知道的地方。大致范围是指希腊半岛、长江流域、西域、德意志地区;路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三角贸易;远东、中东、欧洲、美洲;山谷、盆地、平原、岛国;山多地少、干旱少雨、气候湿润等;等我们大致可以认知的地方。
        三、重视“时间和空间”教学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时间、空间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编织时空经纬线,把一系列的历史事件相互联系起来。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梳理时间体系,构建时间框架。
        首先:画出时间轴,找到公元元年,之前为公元前,之后为公元后,和数学上的数轴一样,找出时间对应的点即为时间坐标。在此基础上加入世纪、年代等显性时间。世纪为100年,通常100年加一为世纪,例如1900年为20世纪,其它同理。

年代为10年,1920年,即为20世纪20年代,其它同理包括公元前的世纪年代,公元前2070年就是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
        其次:明确历史发展的几大阶段和掌握中国的朝代更替表。明确历史发展的五大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几大社会形态,建立时间段框架,与中国的朝代更替表一一对应。在此基础上加入西方重大事件的时间,形成中西对比,建立西方的时间框架。这样有助于我们全盘考虑对比中西方的异同。
        最后:在我们已经构建好的时间体系上,对应隐性时间的坐标。例如李白,我们知道他是唐朝玄宗时期著名的诗人,很明确就对应上了时间坐标。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意提醒学生注意这些隐性时间,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它们。这样就把时间素养落实到了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了。
?  第二、依据空间体系,构建空间框架。
        首先:明确中外两大空间内涵。先建立当今中国和世界两大版图概念,版图在古今有很大的差异,但今天的版图是参照物。然后在头脑里分化出东方、西方;欧洲、美洲、亚洲等区域概念。
        其次:建立国家的概念。这样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分化空间概念。以中国为例,我们构建了中国空间概念,就可以加入时间概念了,秦朝、唐朝、北宋、南宋、清朝他们各自的空间范围是不一样的;但是里面有其共同空间标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继而由此引出的南北方概念、城市的概念等空间范围表达,西方亦同理。
        最后:大致的空间概念,我们应放在时间坐标里具体了解。例如希腊半岛,我们就知道它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属于奴隶社会文明,它的自然地理条件就决定了西方文明与中国文明的不同形式。陆上丝绸之路放在不同的时间段,它所涉及的国家是不同的,例如西汉时期与唐时期就有一定的差别。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是按照政治文明,经济成长,文化发展三个专题编写的,要求学生有良好的通史基础。但初中学生普遍基础薄弱,历史知识储备不足,难以满足高中学习的需要,进入高中历史学习以后,普遍感到历史难学,时空观混乱,教学和考试中“关公战秦琼”的笑话经常出现,在高中历史课堂落实时空观素养,实际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一、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在课堂教学中,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广播电视教学片等新型媒体的应用,历史教学开始有了人机交互和音视颏效果。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解决了课堂教学内容难以让学生理解的难题,历史教学可以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将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通过历史视频资料感受当时的人与事,对培养学生的时空意识有极大的帮助。
        在平时教学中应经常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来培养学生时空意识,可供历史教师选择的多媒体包括:影视资料,图片资料(包括与历史相关的图画,相片,地图),模型,雕塑等,这些形象化的工具辅助教学,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时空意识,通过绚丽多彩的画面,有利于学生精力集中,理解深刻
        二、利用情景教学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情景教学”指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一般来说,“情景教学”要经过“感知”“理解”“深入”三个过程,它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对教材的亲切感,促使情感参与认知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想象契机,从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依据情景教学法和历史教学直观性原则,“情景”切入式历史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方法可分为:实物演示法,生活情景法,图画再现法,音乐渲染法,语言描绘法等五种方法。主要是利用这些方法把历史中的人和事现实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能进一步把握,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对培养学生的时空意识有着重大意义。
        随着历史课程标准中五大核心素养的提出,怎样把历史核心素养落实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这值得我们每个历史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去探索。时空观念素养是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因为任何历史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发生的,若脱离时空框架去理解历史问题,就不会得出对历史的准确理解。怎样在教学中用时空素养指导我们的教法、学生的学法,这值得我们每个历史老师思考和总结。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