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发表时间:2020/9/17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第14期   作者:许维成
[导读] 混凝土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应用的比重越来越大
        许维成
        宾西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431
        摘要: 混凝土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应用的比重越来越大,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是工程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由于混凝土抗拉强度低,成品表面时常出现裂缝,轻则影响结构的美观和耐久性,重则危及结构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有些裂缝还可能是结构破坏的先兆,因此,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是建筑工程施工领域的重要课题,现做如下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裂缝;原因;防治措施
        一、混凝土结构裂缝的种类及原因分析
        1、温差裂缝。混凝土浇注凝固过程中会发生水化反应并产生热量,混凝土表面热量散发较快,而内部热量散发较慢,内外部温差即会产生温度应力,混凝土承重主要依靠它耐压即抗压强度高的特点,而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只有抗压强度的1/20—1/10,当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即可出现裂缝。二是构件裂缝主要有:温差、收缩、荷载引起的裂缝。产生的原因与特征是:温差裂缝是温度高低变化,会使混凝土发生膨胀或收缩,产生温度应力。当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生产温差裂缝。而混凝土内的温度一般由于水泥水化热和外界温度变化,构件处于聚冷状态等因素造成。
        2、变形裂缝。混凝土在养护过程中,会出现毛细收缩、化学收缩及干燥收缩,当混凝土强度低时会产生收缩裂缝,常出现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表面,呈细而浅的状态。收缩裂缝与养护条件有关,混凝土未完成硬化前,若日晒、高温、养护不周、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等使混凝土约束不足导致表面龟裂。这种裂缝一般很细,分布不规则,如果及时发现,压抹密实即可以愈合。有些从石子颗粒边缘开始发展,此时混凝土尚未与石子结合牢固,裂缝由外向内宽度减小,凝固后期,混凝土已具有相当强度,钢筋与混凝土共同承受压力,收缩裂缝一般均匀分布于相邻的两根钢筋之间,是由于混凝土收缩时钢筋不变形,阻碍了混凝土的收缩变形而造成的。还有一种膨胀变形裂缝,当水泥中的碱性氧化物含量较高时,会与骨料中所含的活性二氧化硅发生化学反应,并在骨料表面生成碱-硅酸凝胶,吸水后会产生较大的体积膨胀,进而产生膨胀裂缝。
        3、荷载裂缝。因不按规范、操作规程和构件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导致构件处于不利状态而引起的裂缝。一是混凝土没有达到拆模强度,此时混凝土受自重或稍有外力作用可能产生裂缝。即使达到拆模强度,在拆模时若受到冲击,也会产生裂缝。有时裂缝在拆模后亦有产生,如未达到吊装强度而过早吊装也会产生裂缝。二是钢筋混凝土构件在浇灌中,钢筋移位,受拉区保护层过厚,容易在吊装后或承载后,受拉区域产生裂缝。三是构件堆放场地不均匀下沉、构件之间垫起位置不当以及构件吊装时吊点位置不当等,使构件实际受力状态与设计状态不一致也会引起裂缝。四是构件运输和吊装过程中受到振动、冲击也会产生裂缝。五是构件材料、混凝土标号都达到设计要求,但受力面凹突不平,承受压力时,承压面面积小,发生应力集中,局部承压强度不足,也会引起裂缝。
        二、控制裂缝的技术措施
        1、选好粗骨料。碎石颗粒有棱角,表面粗糙、洁净,与水泥的胶结好,含泥量要符合规范要求,如果用水清洗方法清除表面泥土,要控制好清洗后碎石的含水量,在制定混凝土配合比时,要考虑清洗碎石后残留水量。控制粗骨料的洁净度,可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从而减少裂缝的产生。
        2、降低水灰比。

水泥加水发生水化反应,水化反应发生在混凝土凝固过程中,是混凝土渐渐失去可塑性并最终达到设计强度的关键环节。水泥水化反应所用水量只为所用水泥用量的四分之一左右,而在实际施工中,为了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便于施工,水与水泥用量的比通常在五分之三左右,大大超出水泥水化反应所需的用量。这样就会导致水与水泥发生水化反应时产生更多的热量,水化热是导致温度裂缝的重要原因,同时,水分在散发过程中,也会在混凝土中留下诸多微小孔隙,降低了混凝土的强度,从而提高了产生裂缝的可能性。在水泥用量不变,混凝土极限拉伸值随水灰比增大而减少,混凝土强度降低,收缩增大。因而在施工中应严格控制水灰比,不得轻意加大用水量,以降低混凝土裂缝的发生。
        3、加强振捣,改善混凝土的密实性。混凝土宜分层浇注,分层振捣。振捣可以从拌制的混凝土中有效排除空气,降低空隙率,使混凝土密实度增加,提高抗拉强度。因此,在混凝土浇注后,要加强振捣,用振捣棒时,要快插慢拨,振捣均匀,分层浇注时,振捣棒插入下层混凝土的深度不宜小于50mm,特别是混凝土边缘靠近模板部位要振捣到位,还要注意不要碰撞到钢筋、模板、预埋件、架立筋等导致钢筋移位,用专业工具振捣时,要按机械使用特性完成振捣,振捣到混凝土表面不再产生气泡为止,表明振捣已充分完成。
        4、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对已浇注的混凝土,应在混凝土终凝前(通常为混凝土浇注后的8—12小时)开始进行养护。为防止混凝土不正常收缩,须对混凝土加覆盖养护,使混凝土处于湿润的环境中,并保持均匀的养护温度。混凝土加覆盖养护的时间,对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小于7天,对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天,对掺用外加剂的混凝土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天。在夏天温度较高地区,要避免阳光直射,要多洒水,保持混凝土表面始终处于湿润状态,混凝土的养护用水应与拌制用水相同。已浇注的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安装模板、支架等。
        5、合理地选择水泥品种、配合比、施工方法。在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时,因水泥水化反应产生大量热且不易散发,会造成混凝土温度升高,如果混凝土的内外温差超过20度时,就容易导致构件表面产生裂缝。所以,应选用低水化热的水泥,如矿渣水泥或火山灰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应根据原材料性能及对混凝土的技术要求(强度等级、耐久性和工作性等),由具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计算,并经试配调整后确定,混凝土配合比应为重量比。混凝土宜采用预拌混凝土,由专用运输车辆运至施工现场,采用泵送方式一次性完成混凝土水平和垂直运输,输送到混凝土浇注点,在混凝土初凝前将混凝土浇注完毕。
        6、混凝土蒸养。因特殊原因确需在冬季施工时,宜采用电热方式养护,养护过程中,要求严格掌握升温、恒温、降温的速度及拆模时混凝土与外界的温差,尽量减少温度应力,以有效防止温度裂缝的发生。
        7、加强施工管理。有许多裂缝不是由于温差和收缩造成的,而是管理不当所致。因此,施工时应严格遵守规范及操作规程,混凝土浇注前,应清除模板内或垫层上的杂物。表面干燥的地基、垫层、模板上,还应洒水湿润,现场温度超过35度时,宜对金属模板进行洒水降温,洒水后不得留有积水。拆模时间、拆模方法、拆模时防止振动、防止支撑不均匀下沉等,构件的堆放支点要按构件设计受力状态放置;吊装、运输中防止碰撞,吊点位置要正确;防止施工苛载集中,安装混凝土构件时支点要坐浆,使楼板平稳地放在支承面上等,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裂缝的产生。
        总之,导致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的原因有多种,必须在混凝土制作、运输、混凝土浇注、混凝土养护、拆模及后期使用等各环节加以综合防治,才会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兴.浅析水泥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中出现裂缝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科技与创新,2020,(6):128-129.
[2]陈明雄,赖洁琼.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