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建造过程质量问题及改进机制研究

发表时间:2020/9/18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15期   作者:密善涛
[导读] 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非常有发展前景的产品,市场广阔,竞争也非常激烈。
        密善涛
        山东大众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非常有发展前景的产品,市场广阔,竞争也非常激烈。为保证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标准化管理与产业化应做到同步推进、大力推进;推进这项工作要靠市场和企业去主动出力,自愿出力,从企业的立足点出发,尤为重要的是解决好政策以外的技术性问题,以强有力的技术标准化为后盾,大力推动产业化的实施和进步。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建筑建造;质量问题
        1装配式建筑定义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以预制构件为主要构件,通过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运输至施工现场,经装配、连接而成的。
        2装配式建筑工程特征
        2.1工地转变工厂的现场施工
        转变之前粗放的现场施工作业,将组成建筑的若干构件变成在工厂定型模具或台车生产线上进行生产,混凝土浇筑由原来传统的现场湿作业转换为工厂的集中流水作业,具有构件尺寸精度要求高、质量高、施工速度快等特点且不受气候影响。
        2.2建造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现浇住宅需要现场的多个作业面立体交叉,建筑工人集中于施工现场,而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方式为大型机械配合构件物流运输,最终将各个构件与后浇混凝土连接成整体。现场作业大大减少形成施工速度快、安全、质量有保障且装饰与主体可同步施工。
        2.3产业化工人
        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作业面操作工人减少,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可减少65%,工人的露天作业环境转变为工厂集中作业,施工安全条件大幅改善,并培养具备精湛技术的工业化建筑操作人才。
        2.4实现五节一环保
        预制装配式现场施工以吊装为主,节省了大量的模板、支撑、二次结构及现场湿作业。减少原材料的浪费,噪声粉尘和建筑垃圾等污染大幅减少。体现了装配式建筑的“两提两减”,最大化实现了绿色施工,真正达到了五节一环保。
        3目前装配式在建筑行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3.1扶持政策还未落到实处
        虽然各级政府已经下发了鼓励装配式发展的相关文件和规划,但距离落到实处还有一定差距。目前,受道路限行影响,构件运输车辆白天不能上路、只能在晚上进行运输。一方面,车辆运输效率的降低严重影响现场的流水施工组织、降低了施工现场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晚上吊装作业的增加间接加大了安全事故的爆发概率;最后,施工效率的降低也影响了社会各界对装配式的接受程度,阻碍了装配式建筑诸多优点的显现。与传统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最大的优点之一是对环境影响小、利于环境保护。当前的环保预警停工的约束,仅对地铁和省市重点工程有特殊照顾,未涵盖装配式建筑。如政策倾斜增加涵盖装配式建筑,将更有利于先进环保水平的技术的推行。
        3.2技术体系研究需进一步完善规范
        装配式建筑的推动发展依赖于技术体系的完善,扎实的技术体系能解决现场施工的问题,许多企业的施工技术尚不具备,先行施工,在施工中会遇到很多未充分考虑的问题导致停工整改,使得在产能扩大方面存在极大的局限性,不能满足住宅产业化的需求。
        3.2.1深化设计方面
        深化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结合现场施工和构件生产的情况,整合协调土建、安装专业的图纸信息,尽量减少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设计变更。首先要充分考虑施工方案、机械设备选型、构件生产、存放、运输和吊装及作业面的开展等多方面的因素。其次要考虑预制率,不仅要满足政府政策的要求,还要以最优预制率为标准对构件进行设计拆分。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应遵循标准化、模数化、可操作性,合理设计预制构件墙体和现浇墙体之间的连接构造形式,尽可能的降低施工难度,保证正常施工。


        3.2.2质量方面
        每个项目的构件具有独特的定制型,这造成了通用性不强的问题,未形成模数化设计大部分项目需要重新开模定制,可重复利用率低有待改进。构件生产过程中质量需严格把控,后期形成构件质量对装配安装施工影响较大,如在构件收面、预留预埋尺寸精准、粗糙面需进一步加强。同时应根据构件的受力特点制定有效的运输与堆放方案
        3.2.3设计标准化程度低
        目前装配式的发展推动较为缓慢且主要集中在商品住房上,需满足住房者的需求进行多样化的户型设计。构件模具的通用性较差,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化构件生产体系,装配式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则为“少规格,多组合”,通过减少构件的规格种类从而提高构件模具的重复使用率,有利于构件的生产制造与施工,可大幅度提高施工效率和人工效率,降低工程造价。
        3.2.4配套材料生产供应链不满足发展需求
        装配式建筑的生产和施工过程中应用的辅助材料,如连接件、灌浆套筒、保温材料、预埋件、垫片、坐浆料、灌浆料、密封胶等。大部分辅助材料存在供应不足的情况,部分材料需要从外地进行采购购买,对产业化生产体系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影响。
        3.2.5管理技术不完善
        装配式管理体系不完善,传统作业管理人员不能满足装配式施工实际需求。质量验收方面配套的规范、标准图集体系仍缺失,装配式的质量检查,验收和管理依旧延用现浇结构。对套筒灌浆连接缺乏完善的检查手段,对灌浆密实度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检查方法。
        3.3经济成本高
        现在的装配式建筑设计的标准化程度不满足要求,具备投产的构件生产企业较少缺乏市场竞争性,报价没有统一的市场标准。预制构件的价格不确定性较大,除人工费、材料费和模板摊销费之外还有财务费用及税金,构件运输因为受到限制,运输时间集中,现场连续作业会受到影响,出现人员窝工的现象,工期的延误必然会导致大型机械费用的增加,使得项目的经济成本增加。
        3.4发承包体系(EPC模式)的鼓励和推广
        与传统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具有诸多优点,但同时对工程前期的策划、深化及设计的参与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在开工初期即对工程实施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图纸深化设计时应深入考虑各工序施工需求;同时,在实施中发生变更、工序调整等时响应要及时、高效。因此,发承包模式中的EPC模式尤其适用于装配式建筑,需政府主管部门在政策层面加大引导。
        3.5劳务市场的配套完善
        装配式建筑对劳务市场的需求与传统建筑有区别,对劳务工人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农民工学历低、接受新事物慢、更注重眼前所得利益导致劳务工人分包单价过高等缺陷,不利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我省尚无装配式(吊装、灌浆)建筑专业队伍,目前依赖于引进发达省份的劳务人员,人员一旦出现流失会极大地影响现场施工。单纯依靠企业培养工人,如果后续项目较少,工人的利用无法得到延续;如果后续项目较多,已培养工人的数量无法满足新开工项目的需求;同时,装配式劳务队伍资质的确定、培训和持证的实施也不是企业层面可以完成的工作。
        结束语
        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以其优良的性能在建筑业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大力推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产业的升级。现阶段山西省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过程相对缓慢,政策、技术、质量、成本等方面的相关制度体系还不完善,制约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本文通过论述装配式建筑发展缓慢存在的问题,给出加快我省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合理解决政策。
        
        
        参考文献
        [1]设计施工一体化在装配式建筑发展中的应用[J].吴睿晓.??现代物业(中旬刊).?2020(05)
        [2]以设计施工一体化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J].周文连.??中国勘察设计.?2019(04)
        [3]设计施工一体化打造“中国建造”[J].周文连.??施工企业管理.?2018(07)
        [4]以设计施工一体化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J].周文连.??建筑.?2019(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