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中构造柱施工质量控制

发表时间:2020/9/18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15期   作者:江鹏
[导读] 在当前建筑工程施工中,为了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
        江鹏
        远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
        摘要:在当前建筑工程施工中,为了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增加整体性刚度和延性,在普遍采用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作为房屋抗震结构形式。但是在施工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常常形成多种不同形式的质量通病,这些质量通病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抗震性能和结构安全,给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制约,同时更是影响着建筑物相应功能的发挥。因此,本文对建筑工程中构造柱的常见质量通病进行分析,并重点阐述构造柱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构造柱;施工质量控制
        一、建筑工程构造柱施工概述
        1.构造柱作用
        现阶段,在建筑工程中,构造柱的主要作用是增强纵横墙体之间的连接效果,构造柱与圈梁将会产生共同作用,形成与框架结构较为相似的“弱框架”,对周边建筑墙体持续施加约束力。同时,建筑墙体周边将保持双向双压状态,从而起到抑制墙体横向变形、改善建筑结构整体性能与承载性能的作用。构造柱将墙砖体抗剪承载性能提升20%左右,降低建筑墙体裂缝质量通病的出现率;在框架结构中,在填充墙长度较长时,如若中间区域未设立支撑结构,纵向刚度将会降低。而对构造柱的设置,可以预防墙体开裂。
        2.构造柱要求
        在制定构造柱施工方案时,需要满足以下施工要求,具体包括:在建设多层专访构造柱时,需要将构造柱截面积控制在240x180mm及以上,将相邻箍筋间隔距离控制在250mm以内。同时,对构造柱两端进行加密处理。在建筑楼层在7层及以上时,需要将纵筋标号由4412更换至4414,扩大构造柱截面积。连接建筑各楼层中分布的圈梁与构造柱。在建筑结构中圈梁隔层分布时,应在特殊楼层中额外设置配筋砖带。同时,施工人员应在外墙结构中预设施工孔洞,将配筋转胎通过孔洞接通;在施工条件允许下,技术人员可选择直接将构造柱在基础圈梁中进行锚固设置,或是额外设置独立基础结构。对周边墙体结构与构造柱进行砌筑处理,形成马牙搓,将相邻拉结筋的间隔距离控制在500mm左右。
        3.构造柱常见质量通病
        构造柱时常出现箍筋不规范、轴线错位、断条、混凝土露筋麻面等质量通病,对构造柱质量及建筑结构性能均造成影响。主要表现为:首先,箍筋与拉结筋设置不合理。根据上述构造柱建设要求来看,需要将相邻拉结筋间隔距离控制在500mm左右,并对构造柱两端进行加密处理。但是在部分建筑工程中,并未在施工方案中明确标准构造柱建设要求,时常出现拉结筋间距过短、箍筋间距过大、未使用箍筋对构造柱两端进行加密操作等施工问题。第二,构造柱乱根。在各楼层构造柱砌筑完毕后,施工人员直接向柱腔内浇筑混凝土,没有提前对根部处所分布各类杂物进行清理。导致构造柱根部有可能形成柱坑,柱坑标高稍低于楼板,易产生烂根现象。第三,轴线错位。在施工人员未对钢筋骨架进行测量校正、且轴线偏差度超过允许范围时,导致构造柱偏移、上下楼层柱体无法保持贯通状态;断条质量通病。构造柱内箍筋、圈梁钢筋等配件未保持安全间隔距离、且钢筋绑扎质量不达标时,将难以起到预期作用,在后续混凝土浇筑环节易出现混凝土过度下落问题、或是对混凝土充填效果造成影响。此外,在使用较差级配的河石、石块体积过大、振捣质量不满足要求时,也可能出现构造柱断条问题。
        二、建筑工程中构造柱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1.完善设置部位
根据工程情况合理设置构造柱分布位置。可选择在单元横墙与外纵墙的交界区域中设置构造柱,或在内墙与外墙交界处、内墙局部较小槽垛处设置构造柱。在建筑结构类型为单面走廊式时,应将走廊侧端纵墙视作为外墙。

例如,针对大开间荷载较大、层数超过8的砌体结构,在墙体两端、房屋纵横墙交界处、尺寸较大洞口侧端等区域中设置构造柱,将构造柱与墙体间隔距离控制在4m以内;合理选择构造柱施工方式,如采取分柱段施工法。随后开展施工测量作业,测量标记构造柱轴线,确保各楼层构造柱中心线保持在相同直线内,预防轴线错位问题的出现。在后续施工环节,定期对轴线、钢筋骨架垂直度等参数进行测量校正,保证钢筋骨架中心线、构造柱中心线二者处于重合对准状态。
        2.满足构造要求
        在施工准备阶段,需要审核论证构造柱施工方案,重点检查图纸是否存在缺项漏项问题、评估方案可行性与施工效果。同时,将方案内容与相关施工标准进行对照分析,如检查是否采取构造柱上下端加密措施、相邻拉结筋间隔距离、纵筋标号、构造柱截面积等。确定施工方案满足建筑构造柱的构造要求,消除设计因素对构造柱施工质量造成的影响。
        3.控制轴线及马牙搓
        在构造柱施工环节,测量人员定期对砖轴线开展测量作业,以此为施工依据开展通线定位操作,预防钢筋骨架移位、构造柱位置偏移等施工问题的出现,保证钢筋骨架、砖墙、构造柱之间的中心线保持重合。此外,在设置马牙搓时,需要严格遵循先退后前施工原则,将单独马牙搓齿高控制在300mm左右,将槽体深度控制在60mm以上,沿马牙搓设置若干数量的拉结筋,将拉结筋间隔距离控制在500mm左右、拉结筋入墙深度为100mm以上。而在槽深超过120mm时,施工人员需要对上口采取层进60mm、120mm的施工措施,保证构造柱马牙搓上口死角部位混凝土振捣质量达标。
        4.加固支设模板
        在马牙搓设置完毕后,施工人员需要对马牙搓的两侧平整度进行测量校正,将临近墙体一侧的马牙搓与所支设模板结构二者的搭接宽度控制在65mm左右宽度过大或是过小,都将影响混凝土浇筑质量。同时,为避免混凝土漏浆、模板变形等施工问题的出现,必须对模板拼缝处进行密封处理,如使用自粘型密封条,并对模板结构进行加固处理。为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应在模板中设置清扫口,在注浆前清理模板内部分布的杂物。
        5.钢筋绑扎
        在钢筋绑扎环节,可选择采取分段绑扎操作,同步开展分段柱施工、钢筋绑扎作业。同时,对钢筋绑扎位置进行测量校正,将相邻箍筋间距控制在10cm以内、在圈梁45cm高度处设置箍筋。
        6.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1)严格控制混凝土材料质量,如优化配合比方案、合理设置混凝土搅拌时间、做好原材料与混凝土质量检测工作。(2)采取分段浇筑施工方式,提前清除构造柱底部分布的各类杂物,合理设置混凝土浇筑量、浇筑速度等参数。(3)针对新旧混凝土衔接处,需要提前对铲除混凝土松散部位,反复涂刷水泥砂浆,以提高混凝土结合质量。(4)遵循振捣原则,当混凝土表面不再持续冒出气泡时,即可结束振捣作业。(5)开展施工监测,重点监测是否存在混凝土漏浆、预埋件移位、过振等施工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为强化建筑结构抗震性能与刚度、延长工程使用寿命,在建筑工程构造柱施工环节,施工人员应在明确构造柱作用的基础上,从构造柱主筋施工入手,围绕施工中常见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提出有效的处理方法,进一步优化构造柱施工技术,保证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向可明.房建工程中构造柱的施工质量控制[J].江西建材,2014(11).
        [2]张杰.房建工程中构造柱的施工质量控制[J].江西建材,2014(11).
        [3]周宇巍.探讨建筑施工中构造柱的施工质量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