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娜
身份证号码:3707051981030705**山东潍坊 261061
摘要:安全工程专业是近年来为适应经济可持续安全发展而出现的新兴专业,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解决经济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安全隐患,预防安全生产事故,保障人、财产和环境的安全。自开设安全专业以来,所培养的人才进入了各行各业,包括煤矿、建筑、电力、交通以及其他生产企事业单位,有效地避免了生产事故,减小了经济生产损失。在这样的进步中,安全专业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培养问题;模式改进
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工业国际化促进了安全生产人才流动与竞争的国际性,行业企业对毕业生能力要求不断提高的需求与新设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矛盾突出。因此,安全工程专业应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出新理念、运用新方法、建构新模式、实现新目标。深化安全工程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问题。
1安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1)具有安全工程伦理道德,尊重社会价值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并愿意为社会安全发展服务;2)具有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满足工作岗位要求,胜任油气、化工、建筑等领域的安全监管、应急管理、安全评价、安全检测、安全设计、安全技术及产品研发等方面工作;3)具有良好的跨职能团队和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具备良好的协调、组织和管理能力;4)具有终身学习、使用现代技术和工具的能力,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学习渠道更新油气、化工、建筑等领域安全知识,实现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5)在现实约束条件下,具有识别、分析和解决油气、化工、建筑等领域复杂安全工程问题的能力,可在政府职能部门或企事业单位担任安全负责人、应急指挥官、安全工程师等职位。
2安全工程专业培养存在问题
2.1就业针对性不足
大多数院校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历史都较短,基本都带有相关行业的特点,所以开设的专业课程的侧重面也不同,导致所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结构片面、单一,且存在着明显的行业特点,致使学生在其他某些行业的求职过程中存在缺乏相关知识而造成就业不顺。此外,煤炭行业经历21世纪“黄金十年”快速发展,设备与技术都得到了极大的更新与进步,矿井大型化,高产高效矿井已极为普遍,先进的采煤工艺、采煤系统在诸多大型矿井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一些矿井相关专业教材内容更新滞后,难以及时反映行业新成果及新方向,导致教学成果大打折扣。
2.2学生执业的专业性和实践能力不强
当前高校教学普遍存在课堂教学留于理论层面、没有注重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环境不相匹配等问题。当前老师授课多采用上一年的课件和备课资料,更新内容极少,不能和当前研究进展同步。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多是机械的,又缺乏专业针对性的实习活动,这些直接影响到学生就业后的执业能力。而且目前大多数高校老师对大四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指导时,供选择的课题内容重复率较高,只是将一些工程背景进行修改,研究思路雷同,区分度不高,创新性也无从体现。这样的毕业论文(设计)过程无法培养这些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应具备的与执业相衔接的实践能力。而且,在毕业生的毕业实习中多采用的是全班人“走马观花”式的统一参观,只停留在企业运作的表面形态,远远达不到锻炼毕业生走向今后工作岗位的实操能力、深刻毕业生对相关行业认识的要求。
3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进策略
3.1聚焦学生能力,耦合四个协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要聚焦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鼓励教师开展实践系列教学研究与改革,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翻转课堂、虚拟仿真等教学方法,逐步扩大人才培养实践环节所占学时学分比例。我校充分依托政府指导,发挥学科专业内涵优势,成为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并精炼专业核心课程,将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案例转化为课程和教材内容,实现科研优势向人才培养优势转化;实施教授和博士给本科生讲座,引导学生及时掌握学科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探索构建人才培养的深度联合机制,与平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江麓机电集团、长沙武广新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等10余个企业,建立产教联合培养基地,年均邀请企业领导给学生做讲座20余次,实践教学环节均有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安全管理人员全程参与。我们要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实施辅导员联系教学系制度,实行导师贯穿大学四年,指导学生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国际化意识。安全工程专业于2016年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
3.2完善培养过程
基于OBE理念下的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需要我们做到:(1)改革课程体系,充分考虑职业需要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基础教学工作,形成围绕“需求”下的课程体制;(2)改革教学模式,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推广尝试使用“问题导向”和“项目导向”的本科生教学模式;(3)提升完善校内的实验室建设和推进校外实习基地设立,大力推行“理论+实践”的本科生双模式培养体系。根据以上提出的本科生培养目标,基于“厚基础、宽口径”的知识结构设置原则,提出了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基本结构设想。将本科四年制课程内容分通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类设置,分别为学生提供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社会科学方面基础知识;各个行业通用的安全科学理论和技术知识以及与就业职位相关的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依据就业行业职业需求,如化工行业对安全人才需求,对专业课进行模块划分(化工行业安全专业课程模块,机械行业安全专业课程模块,…),利用各模块与通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自由搭配,进而完成安全工程专业不同行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工作,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企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3.3多方向分流实习,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改变目前实习时粗略地以班或组为单位,统一到某一公司现场进行“走马观花”参观式的实习方式。应在毕业实习前统计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实习意向,结合本学院已有的实习基地情况或协调其他学院资源保证每位毕业生都有符合自己就业意向的实习岗位,并固定实习地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习训练。学校应与实习基地协调好学生实习的各类细节事宜,如: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和实习补贴等,保证学生实习工作的顺利进展。并适当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让学生能较细致地参与到实习内容的各个步骤,达到毕业实习实现从学生向职场人士角色的转变、提高业务素质和实操能力的目的。
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各高校都有其自身的发展定位,探索适应与社会职业需求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今高校面临的急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文宇,王浩泽,高浩政,等.共性、特色、行业相结合安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48):177-179.
[2]刘黎,罗振敏,姚海燕,等.“双一流”建设视域下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8):14-16.
[3]杨坦,蒋亚龙.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组(群)建设探讨[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9(01):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