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俏
广西北海市合浦县廉州镇中心小学 广西北海 5361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现代化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凸显,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对于高年级小学语文这门学科而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为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改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形式,更改变了学生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复习的方式。作为保障课堂教学高效开展的课前预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因此,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以学生文本的课前预习成为了现阶段广大语文教师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生本教育;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探究
一、现阶段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根据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来分析,预习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学生在开始上课前的准备活动,更是对课文预先了解的过程中。但是在实际的小学语文预习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最熟悉的一句话莫过于:“大家别忘了预习明天上课要讲的内容”。而这句简单的话中包含了什么信息,学生又可以在这句话中得到什么信心。比如预习的目的是什么?预习什么内容?以什么方式进行预习?等等。对于一些理解能力较强的同学而言,他们能够从教师的这句话中捕捉到信息,之后就会做出相应的预习。相反,对于那些理解能力以及自制力较差的同学而言,他们很难从教师的这句话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因此也不会采取预习行动。不仅如此,教师要求学生预习的方式也比较单一、缺乏灵活性。比如对于课文阅读的遍数以及那些字、词需要查,那些练习题需要提前做好准备等等,由于这些预习内容都提前为学生做好了铺垫,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一些教师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效率时随意性较大,有的时候随便检查检查学生的笔记和抄写情况,认为学生记笔记了、抄写了内容就是完成了预习。甚至有的时候干脆直接就不检查。至于学生们是否阅读了课文,教师更是看不见、摸不到,学生在家有没有提前进行阅读预习教师根本就不知道,所以导致小学语文预习成为了一种形式,更别提构建生本课堂了。
二、“生本教育”中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设置科学、合理的预习作业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重心一般都是围绕课堂教学,对课前预习环节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教学方式也只是强调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学习潜能的激发,更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虽然教师布置了预习任务但是也没有明确提出预习要求,因此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也只是读一读课文、看一看生字、做一做练习题等等。这样的预习不仅枯燥乏味,同时也无法达到预习的实质性效果,缺乏时效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构建生本课堂。这种传统的预习形式显然不符合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教育的改革要求。因为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变动主动探究知识,更是从师本教育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同时,生本教育把教育教学的中心转移到了课前预习环节,通过教师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让学生从思想上具有高度的重视,之后通过查阅资料、阅读课文、思考探究等形式来完成预习任务。例如在开展部编版小学语文《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程教学时,除了常规的预习内容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预习作业,比如让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描写地球可爱的词语、句子,然后写一写这些句子的作用。再比如让同学们写一写对“只有一个地球”的理解。或者让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最近几年地球环境的破坏,怎样保护环境等等。这些问题看上去简单,但是想要完成这些目的就需要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深入了解文章内容,既可以让学生预习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渗透了情感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通过这样的预习,既可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又能达到实质性的预习效果,从而构建了小学语文生本课堂,保障了语文课前预习的顺利开展。
(二)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预习技巧
仅仅从思想观念上对预习有足够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科学的预习方式。如果在语文预习的过程中,学生没有科学的预习方式,不仅会降低预习效率,甚至还会失去预习的兴趣。在传统的预习方式中,一般都是通过阅读、查资料以及做题等方式进行预习,这种预习只能在表面完成预习任务,从实质上来讲根本无法达到预习的最终目的,也无法实现预习的价值和意义。而生本教育理念预习方式的出现改变了传统预习方式,并且大幅度提高了预习效率。以生本理念为基础所开展的预习具体可以分为“划、写、问”这三个方面。首先“划”指的是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将自己不会问、不理解的知识点进行标注,具体我标注方式可以是不同颜色的笔或者是符号等等。然后在课堂上及时的向教师求助,也可以开展小组探究,进而得到解答。其次是“写”,这里所说的“写”可以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可以写出文章所要表达的道理以及意义、中心思想等等,通过“写”这种方式进行深刻的记忆,同时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最后是“问”,所谓“问”指的是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将不会的问题、不能解答的问题进行记忆,然后在课堂上提出,在教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解决。因此来完成高效的预习,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例如在开展部编版小学语文《穷人》这一课程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划、写、问”这三种方式引导学生开展预习,引导学生将自己不会的问题以及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标记,也可以写一写自己预习获得的感悟,在课堂教学中分享给同学们,这样既可以达到预习的目的,又可以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也可以构建小学语文预习生本课堂,实现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教学要求。
(三)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评价机制的健全可以使学生找出自己的不足,进而做出有针对性的改正,以此来促进学生不断提升自己,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开展部编版小学高年级语文《草船借箭》这一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比如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进行回答,再或者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通过预习获得的感悟。并且也可以引导同学分享一下自己的预习方式等等。当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后,教师要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要注重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要从多方面进行评价,比如根据学生通过预习获得的内容,再比如学生所采用的预习方式等等。就以本片文章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说一说草船借箭所发生的背景,从文章中哪些词语、句子看出来的。在或者可以让同学们说一说自己采用的是什么样的预习方式,比如有的同学说看了有关《三国》的书籍或者电视,还有的学生说通读了课文等等。在给予学生评价的时候教师要注重从多角度进行评价,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才能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从而开展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结束语:
总之,“生本教育”中小学高年级阅读预习的开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因此,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布置预习任务,以此来提升预习效率,保障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马应凤.生本教育下小学语文古诗学习有效策略研究--以成都市龙泉驿区洪河小学中段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17.
[2] 徐秀芹.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生本"理念的贯彻实践[J].作文成功之路(上旬).2017.
[3] 刘鑫.小议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