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伶俐
四川省乐山第一中学校 614000
摘要:地理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基于此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和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技能的掌握、正确方法的掌握和基本知识体系的架构。教师在此中由主导变“指导”,角色和意识的转变尤为重要。本文就教师如何参与学生的分组合作探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 分组合作探究 角色转变 教师参与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高中地理课程新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新课程改革则进一步强调“能力”的重要性,强调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和学会改变等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分组合作探究教学法是对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提倡导的发现法的延伸和提高,其意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在学习共同体的互帮互助下,科学认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现象的起因和事物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分组合作探究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使教学重点从地理知识的传授转移到学生智力开发方面,从记忆接受转变到合作探究的方面,而通过合作探究过程中发现、获取知识的过程又有助于保持记忆。
但是地理学科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地理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地理事物的综合性、区域性和差异性又使分组合作探究教学过程面临许多障碍,要突破这些壁垒,必须要以人为本,做好教学中的主导者——教师的参与,高中地理教师在地理分组合作探究教学中的参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参与
(一)对分组合作探究教学的情感体验
1、要摒弃焦虑感和厌倦感。
地理学科恢复高考科目已经十多年,地理教师在长期的传统教学实践中已经熟悉了自己所教授的知识,习惯了自己教学的方法,甚至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不用对课堂教学进行过多的设计,凭着一支粉笔就可以轻松地上完自己的课。因此,很多教师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实施分组合作探究教学自然而生一种排斥感,对新鲜方法存在一种不确定性和无固定模式而莫名的焦虑。
2、要接受内驱感和成功感
第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教师要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就要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验、感悟,将知识内化为能力。第二,合作学习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增强学生的个人责任感,锻炼学生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探究能唤醒学生的潜能,在端正对地理学科的认知态度、激发人与自然和谐的情感和培养持久、有效地的学习品质和自我实现的意志等个性特征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有效的分组合作探究式学习,能激起学习持久、深刻的个体行为,能激活课堂,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分组合作探究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是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和发展能力的需要。教师只有以一种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去投入和参加,并从中体会成功的愉悦,才会主动,积极地组织和实施这一方法。
(二)营造课堂教学的情意过程
1、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在人格上要尊重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师生之间不存在关系上的尊与卑、主与次,每一个学生与教师、同学或其他任何人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加强师生交往,密切师生关系,使学生觉得教师和蔼可亲,容易接近,成为平等的教学主体。其次,教学民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张扬,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需为学生设置和谐、自由的提问环境。课堂上要淡化教师的权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彻底摈弃那种在课堂上一切以教师为中心的“老师问,学生答”或教师“大包干”、“一言堂”的传统教学观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不囿于现存的“框架”,不拘泥于“标准答案”,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2、培养自信、体验成功的课堂氛围
在地理课堂中和课堂后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和地理知识接受状况的信息反馈。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接受度会影响地理教师的自我效能和投入度;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迁移和成功的实际应用会早就教师的自我成就感。比如在采用分组合作探究完成《常见天气系统》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后,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常见的天气现象、预测天气的变化,会让地理教师有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更进一步增加教师的投入度和参与度,促进分组合作探究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和推动。教师在分组合作探究的前、中、后三个时期要多加强与学生思想的了解和思维的激发,注重学生掌握度的反馈和评价,有利于调整教学方式和难度,增强教师参与的自信心。
二、行为参与
行为参与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的行为努力程度,它包括了课堂表现和时间参与两个方面。
(一)课堂表现
? 一般来说,地理教师的课堂行为表现分为三种:积极地、中性的和消极的。
积极的课堂表现在于展示自身的教学魅力,帮助学生调整知识认知结构,给予学生准确而严格的学习指导,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并对学生行为进行矫正和心理辅导,在课堂中选择适当的强化物和强化时间安排,排除维持或强化问题行为的刺激,贯彻正确的“人地关系理论”,从而建立合理的课堂结构,包括良好的课堂情景结构和良好的课堂教学结构。
(二)时间参与
1、创造性地使用地理教材——课程是生成的还是预设的,是理解的还是理想的?
课程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形式,一方面表现在课程是文化传统和文化积淀的产物,它从人类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选择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的“集粹”,展示的是文化的精华。另一方面课本(教材)在展现形式上通常是一种直观的、不加雕琢的、坦率的风格,千篇一律,面面俱到,预设的目标,预定的内容,陈述式的语言。
因此,在传统地理教材的基础上,将主流文化转化成学生能接受的方式,加入乡土地理的相关内容,创生校本课程。使学生在地理课堂分组探究中能直接理解这种与参与者经验背景、生活经历,现有资源和条件等相结合的整合后的运作课程,形成课程的“正变异”,即课程的增值。
但是也要注意课程的整合与生成不能否认学生知识接受与否、接受的程度如何这样的“知识本位“问题。
2、注重地理问题设计的频度和反馈的沉默度——探究问题是“华”还是“实”?
地理课堂中分组合作探究实施的关键是问题的设置,因此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开放性、结合学生的实际、同时兼具延伸性的特点,问题不能太多,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不搞问题轰炸。比如在探究《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中,可结合当地情况设计以下三个问题:①根据某市规划图,你认为I区和II区哪个地方更容易形成高级住宅区?请简述理由。(意在比较高低级住宅区的特点)②商业区分布在城市中心的优点和缺点。(意在得出商业区的分布原则)③读该市工业分布图,描述某市工业分布的特征。(意在总结工业区的分布特点和区位)三个问题层层递进,有深度,有思维度,有辩度,同时也能总结出该部分的教学重点和目标。
3、“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课后反馈评价是过程性与质性还是结果性?
评价最终关注的是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主要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达成度。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知识的获得,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与探索体验。二是学习的参与程度,即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广度和深度。是不是大多数学生都积极地投入了学习,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问题,有根据地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三是学习代价如何,投入与产出比例是否恰当。学习效果评价要有效益意识,关键在问题解决的策略是否可行,花费的时间是否合理,是不是在较少的时间内取得较多的收获。四是对学生进行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的培养。有效的学习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多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想的?”,“问题的解决途径是否最佳?”,“如何学好地理?”等。
三、认知参与
认知参与是指教师在贯穿始终的教学过程中反映其思维水平的教学策略。
(一)注重教学的学科边界,“不越界”。
无边界地理探究对高中地理教学造成很大的破坏性,主要体现在对核心概念的整体性和完整性的瓦解。地理学的五个核心概念(位置和分布、地方、人与环境的关系、空间的相互作用、区域)高度概括了地理学的精髓,可以说是地理学的灵魂。无边界的探究,面面俱到的无休止探究实际上是对地理核心概念的忽视和无视。结果变成“面面未到“。
地理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核心知识更是对“人地关系”的高度提炼,如果漫无目的的教学,无边界的探究反而削弱了学生对世界的求知欲,对学生思维的形成不利,对地理学追求的“谋求人地协调”的最高教学目标不利。
(二)注重教学过程的真实,“不虚浮”
教学必须要有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情境、真实的内容、真实的理念……从而展示教与学的真实的过程,使教学过程合理化、智慧化和精确化,让教学更真实。
地理教学过程要贯穿真实,其目的和用意就是教人求真求实,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其求知兴趣,让其得到求知方法,使其亲历求知过程,促其在求知中自主求真求实,让学生的求真求实的自主学习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有效地得以体现。
(三)注重“顶部的开放”,“不固步”
地理课堂开放性教学具有“联系性”、“主体性”和“创新性”三大特征,它决定了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必须要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参与热情,创设动态的地理学习情景,展示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探索地理知识、获取地理知识以及研究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过程中生成智慧,开发潜能,发展个性,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注重教学经验的反思,“才成长”
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即把自己的地理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
"即使出现认识上的冲突,也是一个智慧碰撞和切磋学习的机会。" 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是反思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反思不仅仅是"闭门思过",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也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这是由教与学的社会性本质所决定。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罗赵华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8 年第 02 期
3、在地理教学中实施课堂主体性 颜月群? 《东方青年·教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