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观察习惯 提升作文质量

发表时间:2020/9/2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2期   作者:陈秀玲
[导读] 主动创设积极的情感活动,为有效观察提供兴趣的资源;
        陈秀玲
        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宏德小学校 637676
        摘要:主动创设积极的情感活动,为有效观察提供兴趣的资源;积极调动多元的感官活动,为留心观察提供方法的指导;充分发挥大胆的想象活动,为深刻观察提供必要的补充;努力感受丰富的语言活动,为展示观察提供表达的营养。
        关键词:留心观察习惯作文质量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力
        众所周知,很多小学生由于阅读面少、语言积累少、生活经验少,对写人记事状物类的作文往往望而生畏、无话可写或者千人一面。这是为什么呢?我想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方法,缺乏丰富的写作素材,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那么如何才能获得更多的写作素材呢?重要的途径就是留心观察。观察是获取信息的源泉,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开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教育为本,观察先行。”没有细致的观察,就谈不上正确的教育方法。不少著名作家也都十分重视观察,契科夫说:“必须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不善罢休的观察者。”部编版教材三上就专门编排了以观察为专题的习作单元教学。由此可见,留心观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习惯,才能有助于作文质量的提升呢?
一、主动创设积极的情感活动,为有效观察提供兴趣的资源。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句话告诉我们,习作的第一要素是积极的情感活动。从这一理念出发,习作单元“观察”首先要解决的也应该是积极的情感活动——唤醒、激励和鼓舞:唤醒学生观察的意识,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鼓舞他们不断观察,逐步形成观察的习惯!
因此,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我因地制宜地努力为学生创设积极的情感活动,为留心观察提供丰富的资源。
        比如:通过系列“养豆芽”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不仅亲身体验到了劳动(准备豆子、生豆芽的工具,亲子在家长的指导下进行浸泡、滤水、避光、看着豆芽一天天长大、做豆芽炒肉菜)的乐趣,而且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观察的意识和习惯,还学会了记录观察日记、进行书面语言表达,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和作文;
比如:指导他们通过看苹果、削苹果、吃苹果、看颜色变化的实验、请教大人、查阅资料、完成实验作文等办法,探究藏在苹果里的秘密(苹果皮的变身、苹果肉的变色、怎样恢复颜色、苹果核的形状变化),学生可谓是乐此不疲呀!还用愁他们的作文低质低效吗?
二、积极调动多元的感官活动,为留心观察提供方法的指导。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世界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发现美的眼睛”是“留心观察”的形象表达。“留心”的含义:热爱生活,做有心人,对周围世界有好奇心,注意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留心观察呢?我以为,除了善于用眼睛去寻找美,还要善于用耳朵去倾听美、用鼻子去嗅闻美、用双手去触摸美、用舌头去品尝美。那样你动用多方感官,多种方法进行留心观察,获得的感受才会更丰满,产生的体验才会更深刻,写出的作文当然也才会更生动、更形象、更具体。
        比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作者通过仔细看、摸、尝、回忆、对比,观察了杨梅的形状、颜色、大小、小刺和小刺的变化,还有杨梅入口后自己对小刺的独特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杨梅的喜爱,对故乡的热爱。
比如《校园里的银杏树》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赏银杏(远看、近看它的形状、颜色,测量粗细、高度、棵数)、玩银杏(挑选银杏叶,观察银杏叶的正背面纹路图案,拼各种各样的银杏叶图案,和随风飞舞的银杏叶做游戏)、品银杏(欣赏银杏叶的精美画面、分享关于银杏树的故事、赏析关于银杏树的美文)、写银杏(孩子们由于丰富而深刻的亲身经历,真正实现了我手写我心的状态)的校园课程,通过寓教于乐,既学会了留心观察,又出色地完成了作文练习,何乐而不为呢?
三、充分发挥大胆的想象活动,为深刻观察提供必要的补充。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丰富的想象可以弥补观察的不足,想像一定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开始和进行,在积累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知道现实和想象的边界,才可能进行有效的想象。
比如:教学《找春天》一课时,我利用插图启发学生:“你在哪里找到了春天呀?”引导学生关注插图和文中的表达,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用语言表达出来。
        比如:教学《校园里的银杏树》作文,引导孩子想像自己仿佛就是那一片片银杏叶随风飞舞的感觉(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一只只美丽的蝴蝶、下金子啰下金子……),想像拼出丰富多彩的银杏叶图案(铺满金色扇子的水泥道、我爱祖国、鲜花、公主……)
四、努力感受丰富的语言活动,为展示观察提供表达的营养。
        很多时候,我们读一本好书或一篇好的文章,总能被文本的语言所折服,总在想人家为什么能写出某种味道,为什么简单的语言却回味无穷呢?个人认为,除了要注重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还得借助优秀的文本、落实阅读教学,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
        比如:教学《灰雀》人物对话部分时,有以下三句话:“①一定会飞回来。②一定会飞回来?③一定会飞回来!”对于这三个表面看来意思相同的句子,我先让学生区别它们的语气有何不同,体会句子所表达的不同意思,再通过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等,使学生在反复感情朗读中了解小男孩要把灰雀放回公园的矛盾到坚定的心理。这样,在教学中注重了这种不同情感的区别,日久天长便会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提高了朗读水平,提高作文实践中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老师,我们需要注重对小学生留心观察习惯的培养,引导他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多观察,多感受,多想像,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提升作文质量,真正成为一名有丰厚语文素养的现代人,真正热爱祖国文化、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