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发表时间:2020/9/2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2期   作者:曾桂芬
[导读]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的全新力量,积极建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曾桂芬
        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东莞市  510000
        摘要: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的全新力量,积极建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引导,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明确自身的价值,有利于大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以顺利开展。本文将站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善于发现大学生优秀品质、深化大学生健康心理体验、营造校园文化等心理健康策略,为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纵观我国当前教育形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很容易被负面情绪所影响,内心比较脆弱,这种负面心理既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还对社会的平衡稳定造成了威胁。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加强至关重要。但是,基于目前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对积极心理为大学生产生的作用较为忽视,其实从积极心理学入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促使大学生能够健康发展。
一、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现就将各大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应遵循的教育原则进行简要阐述。
        一是,全方位系统原则。各大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坚持遵守全方位系统原则,从本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自身的教育机制不断完善和优化,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二是,理论结合实践原则。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在注重辅导学生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将理论与学生实践应用紧密结合,促使大学生通过心理实践净化内心世界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三是,以学生为中心原则。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大学生及时沟通交流,帮助大学生得以积极发展、健康成长。四是,可持续发展原则。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密切融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促使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提高个性品质,从而推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够持续发展[1]。
二、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对策
(一)有效培养大学生优秀品质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前提,是有效培养大学生的优秀品质。培养大学生的优秀品质,既能帮助大学生建立强大的自信,还能起到榜样作用,促使心理出现问题的大学生能够有效对自身的心理状态进行改善,形成健康积极的优秀品格。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需对积极心理学深入分析和研究,对大学生优秀品质的内涵有充足的了解,不断挖掘能够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案;其次,心理健康教师要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优秀心理品质。
        例如,在心理健康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选取一些能够激发大学生优秀心理品质的教学内容,帮助大学生乐观、向上的认识自身价值。另外,心理教师还可以开展学生团体活动,帮助学生形成乐于助人的品德,从而有效推进大学生得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完善大学生积极心理感受机制
        站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对大学生积极心理进行培养的过程,也是大学生情绪感受的过程,只有为大学生提供外在的积极感受,才能促使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得到提高和促进。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积极心理体验,导致大学生对积极心理没有足够的认知,缺乏较高参与性,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约束。

因此,心理教师想要有效促进大学生得以健康发展,需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开展积极心理感受时,让全体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促使大学生通过课堂上积极心理的感受活动,更加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2]。
        例如,心理健康教师对大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有效利用自助式教学方法的优势,心理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相关问题,并引导大学生针对问题自己展开分析。大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开展分析研究工作,可以有效促使大学生对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深入了解。另外,大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的同时,对自身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促使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处理技巧和处理方法有足够的掌握。
(三)积极建设积极心理学教育课程
        纵观我国当前的各大高校,都较为注重预防和纠正大学生的负面心理,可以说,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的是基于大学生的负面心理角度。因此,导致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选择面较为局限,促使大学生只对负面心理的危害进行了认识,以及处理和应对负面心理的预防方法,心理健康课程中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少之又少。而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中,积极心理学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为了帮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得以有效发展,高校应大力推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程的建设进度。首先,高校要将现有的心理健康教材进行改革,在教材中增加积极心理学的相关内容,科学编排心理教育课程;其次,教师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授课时,应多将一些积极理念向学生传授。
        例如,教师在开展积极心理健康课程时,向学生设问:“怎样才能拥有幸福的感受?”、“友谊长存的方法有哪些?”、“如何面对自身的心理问题,促使心理健康发展?”等,促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其最大作用优势,使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格得到有效培养。
(四)优化高校校园氛围改善校园环境
        积极心理学跨域了过分关注个体层面的局限,并明确表明人本身的积极观念与社会、群体、精神文明等各种外在因素有着紧密联系。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大学生身边存在外在环境健康问题,导致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始终不理想[3]。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要想得以提高,高校应对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心理氛围展开积极建设,促使大学生通过校园氛围的熏陶,发现自身的内在价值。
        例如,高校要充分落实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营造良好、和谐的文化氛围,促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得以良性发展,以此对大学生逐渐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行满足。其次,打造校园氛围的同时,还要对社会氛围进行不断的改善,引导学生对社会能做到正确认识,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形成积极心理品质。
(五)打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我国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模式并不对等,在学习中往往都是教师占据学习主导权,面对大学生时总是报以责问的语气,形成了并不融洽的师生关系。因此,打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有利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
        例如,教师首先要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落实民主思想,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时,要给予平等话语权给学生,避免教师对课程进行“独裁”。其次,教师对待大学生时要报以真诚的态度,以朋友的身份与大学生进行互动,促使大学生放下对心理教师的隔阂,实现更好的发展与成长。
结束语:
        站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与心理教师要对积极心理学有足够的认识,积极建设积极心理学教育课程、优化校园氛围、改变师生关系等,从而有效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为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良性发展打下稳固的根基。
参考文献:
[1]张鹏.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学周刊,2019,392(08):11.
[2]王冠舒,唐莉,郭明悦.浅谈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9,6(29):196-197.
[3]吴艳丽.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060(10):115.
作者简介:曾桂芬(1986-06),女,汉族,学历:本科,职称:助教,职务:心理老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