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增伟
福建省柘荣县第四小学 355300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放在重要的位置,并以此为着力点展开教学,就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中,从而达到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智力等。
[关键词]数学教学;激发兴趣;思维智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孔子《论语·雍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意思是说: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不如对其有兴趣的接受得快。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激发兴趣放在首位,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热爱数学,把激情融入数学学习中。学生学习,兴趣为先。用兴趣来激活他们的思维,唤醒他们的学习意识和智力,进而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智力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上要想使学生真正发自内心地学习,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上课开始便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小学生对动画片很感兴趣,教师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置身于动画故事情节中,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我用(多媒体显示动画)大意是:光头强给出了一道数学题,考考熊大和熊二,题目是用1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熊大和熊二那熊样想了很长时间,没办法拼出来,只好请我们班个个机灵的同学帮忙了,看看谁最快帮上这个忙。这时学生非常高兴积极地拼起来。我并请几个学生上讲台来,用多媒体动漫来拼一拼。动画中光头强又向大家提了两个问题,1、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它所包含的小正方形的个数有什么关系?2、拼成的长方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的个数与它的长、宽又有什么关系?这样通过多媒体动画情境,和多媒体动漫拼图等,为学生创设了富有情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良好的状态下开始新课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乐意并顺利地探究和获取数学智慧。
二、引导操作,增添兴趣,调动智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常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数学难学”的畏难情绪,而活泼好动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特点,在教学中若能让学生动手操作,则不仅课堂学习气氛活跃,而且他们会学得兴趣盎然,并能充分调动其数学思维。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我先让各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两张长方形纸片,其中一个长方形长4厘米、宽3厘米,另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4厘米。
提出操作要求:你能用 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出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吗?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实践,并让他们操作后讨论: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你们是怎样测量的?再次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第一个长方形中最少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就能使别人一眼看出它的面积?在第二个长方形中呢?接着让学生讨论明确:要知道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只要在这个长方形中沿着长和宽各摆一排小正方形就可以了,因为“每排的个数”与“排数”相乘就是这个长方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的个数。追问:上面说到的“每排的个数”和“排数”与长方形的长、宽又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一系列的自主动手操作实践,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了,兴趣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很轻松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数学思维智力也被充分得到调动。
三、巧设疑问,培养兴趣,发展智力
古人云:“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课堂教学中,教师巧设疑难,让学生争论、辨析,使之在“疑”中培养兴趣,在“疑”中培养解疑的探索精神。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兴趣倍增。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在教学例4时,通过动画情境我适时设计了两个疑问:1、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它所包含的小正方形的个数有什么关系?2、拼成的长方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的个数与它的长、宽又有什么关系?再如教学例5时,要求学生测量长方形的面积我又适时设计了两个疑问:“每排小正方形的个数”与“小正方形排数”有什么关系?上面说到的“每排的个数”和“排数”与长方形的长、宽又有什么关系?最后教学例6时,要求学习通过算一算、议一议后我提出疑问: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通过动画演示一个长方形改变为正方形的过程后我提出疑问:长方形的长、宽也就变成了正方形的什么?可以怎样求正方形的面积?可见教学中教师有意设疑,激发学生探索,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更点燃了学生心中探索新知的好奇之火,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智力。
四、联系实际,延续兴趣,开发智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后,我布置课外作业:学生课后,找一些生活实际中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如数学书封面、学校操场的面积、课桌的面积等)的物体,先测量必要的数据,再计算它们的面积。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等活动过程,并且学生都很乐意参与完成,学习兴趣得到很好的延续,也有利于启发学生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的数学思维智力得到开发。
总之,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前提。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才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智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年1月
2.《义务教育教书教师教学用书(三年级下册数学)》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年12月
3.《小学教育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