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如何上好数学讲评课

发表时间:2020/9/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4期   作者: 曹石浪
[导读] 新课标的精神在于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强调接受学习
        曹石浪
        陕西省合阳县第二高级中学 陕西渭南
        新课标的精神在于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修养与综合素质。讲评课是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它对学生的知识起着巩固、充实、完善、深化和矫正的作用;又是对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再运用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对“解”进一步分析、探讨解题方法、提炼数学思想、探寻总结解题规律、增强数学能力、优化认知结构、提升思维品质,学会“数学地思维”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探究如何上好数学讲评课,力求使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而全面的发展。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树立“智慧”教育理念。
        新的高中数学课程,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基层性、选择性,对高中数学课程以明确的定位,并前瞻性规划未来高中数学课程的发展图景。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列举了10项基本的理念,作为数学课程设计的基本思想。这些思想都是以达成一定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追求的是一种生成智慧的教育。因此,应认真研读《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确立“让智慧引领数学教育,让智慧伴随数学教育;让数学教育充满智慧,让数学教育生成智慧”的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1.1  转变教师角色观
        新的课标背景下,教师不仅是国家课程的执行者和评价者,更是国家课程和课程文化的创造者。数学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中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更是学生有效学习生成智慧的促进者,在整个数学课中,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根据不同的需要,随时发生改变,并非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以不断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构建智慧课堂,让学生生成智慧,以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
        1.2  转变学生观
        新的课程标准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了学生知识经验和情感的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就某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课程标准提倡的“算法的多样化”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观念。这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个性得到了张扬。每个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在探索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其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多种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作为一个教师,我们给予学生的不能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启和发展他们的智慧,“为智慧的生成而教”是我们教师不懈的追求。
        1.3 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提倡在教学中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要。学生有了探究的目标,自然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在师生、生生互动生成的课堂中,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都是以发展学生的智慧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
        2. 讲评课要凸显自主探索
        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我们应充分地考虑4个凡是:① 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得出的,教师绝不代替;②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暗示; ③凡是学生难于理解或不宜接受的,可以适当创设机会,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去主动构建知识;④凡是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互相帮组学。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有阶梯的、有层次的、有思考空间的帮助。教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提出具有挑战性、实效性的问题,并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掌握问题的方向,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构建“脚手架”,使学生倍感数学的自然亲切,魅力无穷,萌生“看个究竟”的冲动,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培养学生敢想敢问敢说的良好习惯。
        3.解题时,对涉及的知识点要运用“认知结构”理论,引导并帮助学生梳理数学知识体系。
        认知结构是个人将已认知的知识组织起来的心理系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将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个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因此,引导学生对知识滚雪球式的积累,这样能脉络清晰地理解数学知识,有利于“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心理机制,从功效的作用讲使学生的解题更加游刃有余。
        4.上课时,讲评要“透”“彻”。
        所谓“透”,能对例题、习题进行适度地变形、引申、归纳与提升,使学生对“双基”的认识能做到横向联系有创新,纵向发展有突破。所谓“彻”,在“透”的基础上,将有关知识按一定的因果关系和逻辑顺序,运用严谨的推理,构建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机结构,以取得解题的成功,并能引领学生剖析命题者的用意,破译试题的玄机,构建解题机制。
        对习题的“透”且“彻”的讲评,既具有夯实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培养理性思维的作用,又能达到体现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效果,还能塑造学生的数学品质,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既有利于“双基”的落实,构建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又有利于提高解题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5.注重解题后的反思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指出:“如果没有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弗赖登塔尔也说过:“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解题反思的目的是认识问题的深层次结构(即问题的本质),通过有限道题去学会和领悟那种解无限道题的数学机制,最终提高学习者的解题能力。
        有这样一个习题:已知向量,若夹角为钝角,则m的取值范围是___。学生得出的结果是,但与答案不符。通过对解题过程、解题方法的反思,自己利用求解的。因为是钝角,所以,而等价于。深入思考可得,若是钝角,则,事实上,在的思路中,包含了的特例,没有排除即的情况。这样,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沟通了三角函数与向量数量积的相互联系,促进对向量数量积概念的理解,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解题活动的反思,对方法的提炼与总结,形成了条理清晰的、脉络分明的知识链,养成了有条理的、符合逻辑的思考、推理习惯,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得到螺旋式的巩固和提高,让数学思想在应用中绽放绚丽的花朵,数学方法在应用中结出累累硕果,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跨越式提升。
        6. 培养学生规范作答的习惯
        教师做好板演和例题解答示范,使学生保证答题的完整性、规范性和严谨性,力求做到“看得清、想得清、说得清、写得清”。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上数学讲评课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要用严谨的态度、独创的教法、灵动的妙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在艺术的感召下,获得知识,学好数学”。以上仅是个人之见,但离上好数学讲评课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需要我更加努力的探索和不断的实践。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波利亚著《怎样解题》(阎育苏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3 罗增儒.数学解题学引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林崇德:中学科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5 吴立岗,夏惠贤.现代教学论基础〔M〕.南京: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6 章建跃.数学教学方法的现代发现〔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