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忠
贵州省绥阳县思源实验学校 563300
文章摘要:自主学习是指较少依赖别人的帮助而自己可以进行有效的学习。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主要通过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乐于使用自主学习等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自主 兴趣 探究 乐学
“陶行知先生就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这充分说明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这样才能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下面仅结合我日常的课堂教学工作,就我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理解谈谈我的看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有了积极性才能事半功倍。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一般而言,小学生对新生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但小学生的意志品质还有待提高,需要长久地保持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就得需要教师的积极培养和细心呵护。
1、做民主的教师,构建民主的教学氛围。重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积极性的环境基础。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构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倡“思维无禁区”,让儿童畅所欲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中的主角,老师只是他们在学习迷茫时的引路人、学习道路上遇到困难的搀扶者……为此,我们的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出生命活力。
2、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情感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教师要从对学生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出发,关爱每一个学生,时时从语言、神态、动作上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多给孩子一个赞赏的眼神、一句热情的鼓励、一个支持的暗示,都能使学生平添一份激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强烈关爱和信任,从而从内心深处萌发参与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新知识、新技能的欲望。例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让学生任意报数考老师,结果学生无论举出什么数,教师都知道它能否被2、3、5整除,而教师出题,学生却一下子答不上来。老师为什么如此神速,定有奥妙?学生心里产生疑团,带着渴求的心态探索其中的规律,把学习看作发自内心的需求而不是一种负担。
4、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科学合理的评价,能给学生鼓励,给学生信心,给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评价中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及学生个体的变化发展,要减少学生间的横向比较,积极倡导学生自我的纵向比较。另外,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教师要多运用激励性的语言,真诚的赞美学生,让学生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找到学好数学自信。教师在评价时要有科学性,注意方式方法,允许学生有独特的观点,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二、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策略, 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归纳、概括等数学能力。放手让学生学习,让学习在课堂中真正发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提供操作机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学习的感性材料,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习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象,作为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便于更好地理解、消化数学知识。
2、提供质疑空间
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做好“释疑”,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发挥好主导作用,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就学习疑惑提问,以求完全弄懂。如何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非常重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在学生质疑过程中老师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其次,指导学生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最后,还要启发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新课标》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习惯。如: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等。
4、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地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学习技巧。数学知识一环扣一环,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教材内容是螺旋式上升编排,它们纵有联系,横有发展,形成知识网络。所以学习新知识时,找准新旧知识过渡点,让学生主动地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有利于能力培养。
三、乐于使用自主学习获取知识
教师不但要在课内激发和维持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更要将课内迸发出的参与热情有效地延续到课后,以促使学生在课外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由此体验到数学知识散发出的魅力,能更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课内、课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觉参与学习的氛围之中。一些创造性的提议、有价值的问题会立即引起学生的共鸣,可能会在课后引起不小的参与热情。只有当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去探索的时候,他们的学习才会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会真正体会到数学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使得学生感受到的再也不是毫无兴趣的被动式接受性教学,再也不是枯燥的题海学习,而是生动有趣的自主探究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主动参与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素质。只要老师深钻挖掘教材,坚持改革,在教学中足够重视学生,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