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平
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万载中学高二化学组 336100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实际的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综合多方面影响因素,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深入了解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提高效率
1关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诠释
1.1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与理解
自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发展核心素养”后,有关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认识与解读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制定,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整合,凝练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五个维度。在新课标中,相继阐述了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两块内容,并强调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是根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对高中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提出的,由此可见,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习化学课程的基本要求和价值,更是新时代育人的基础。
1.2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遵循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反映了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过程至关重要。首先,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鲜明的学科色彩,在培养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时刻紧紧围绕化学学科特色的原则,将宏观微观概念剖析、结构模型理念、实验创新意识始终融入化学学习中,潜移默化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其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既是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就包括所有接受教育高中生,要求在注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遵循全面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原则,培养范围必然要覆盖所有高中化学学习学生;最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测评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程度及养成效果,要求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养成过程具有一定评价性的原则。
2高中生化学学习现状
2.1“学习目标”衰减
化学课程目标是对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教学的基本遵循,也是教师制定化学教学目标的依据;化学教学目标实质上是由教师设计的化学课程目标的具体化,这里的“学习目标”是指高中生在化学学习前欲达到的化学知识技能水平、解决生活中化学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因受教学环境、教学目标迫切性优先原则、学生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不能百分百达成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这是不可避免的现实因素,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由于低效甚至无效的学习行为、不当的学习方式等影响,再次衰减了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而在学生完成“学习目标”阶段的衰减现状,可以通过探索有效的化学学习行为、规范化学学习方式得到提高。
2.2学习行为低效
学习行为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的综合体现,高中生化学学习行为低效直接影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养成。当前高中生化学学习行为低效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重学习时长,轻学习节点,低效的学习行为直观表现为学习效率低下,例如,课后的作业量在九点钟前轻松可以完成,由于高中生写作业时注意力不专注、边学边玩等低效行为,导致十一点甚至十二点完成作业,不仅作业质量不高,还会影响第二天上课效果;二是重学习态度,轻学习内容,在化学课堂上,提倡高中生发散思维,主动提出问题,然而很大一部分高中生往往抓不住教师讲课重点,揪着旁枝末节向教师提问,恰恰忽略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3教师在课堂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
3.1教师可将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化学这门课程与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联系得比较紧密。化学这一课程主要也是在解释人们生活中衣食住行存在的一些现象。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重要基础。”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时可以引入相应的生活常识,用引入的案例引导学生们独立思考,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2]例如,教师在讲授选修三中“原子结构与性质”这一部分的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们思考平时我们用过的废水最后都是怎么处理的。然后,教师通过讲解废水的处理过程,告诉学生们水的组成,最后引入到原子的结构与性质上,让学生们从宏观辨识推及到微观探析。又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复习酸碱盐的知识,可以在上课之前为学生们布置实验的任务。例如,教师可让学生们自己在家里面制作汽水。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有更高的学习效率,还能提高学生们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1.实验用品:白糖、果味香精、小苏打、柠檬酸、凉白开、带盖的空瓶、筷子;2.反应原理: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于水,制成汽水;3.实验步骤:打开空汽水瓶,加凉白开,再加白糖、香精及少量小苏打,用筷子搅拌溶解后,迅速加少量柠檬酸,立即盖紧瓶盖;4.观察现象:瓶内产生大量气泡,打开瓶盖,气泡冒出。
3.2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培育学生的学科精神
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要想切实优化高中化学教学模式,教师就要本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引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
例如,在“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学生常见的生活物品出发进行探究。首先,教师可鼓励学生描述自己较熟悉的铝制品,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铝箔,结合学过的知识,自主探究铝的性质。再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并放置在酒精灯上加热,直到铝箔熔化;在该实验的基础上,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探究实验中的化学现象及其相关原理。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砂纸打磨铝箔的表面,用“加热经过打磨的铝箔会引发什么化学现象?”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猜想,并通过实验论证。
3.3强化知识点的整合,注重化学的推理过程
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整合相应的知识点,并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某些思维,如证据推理、深层思索等,帮助其有效构建起知识体系。从实践来看,学生知识整合能力的提升,对其学习新知识、运用知识体系等,均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讲解“碱金属”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描绘原子结构图,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碱金属原子结构的递变性、相似性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适时给予点拨。为使学生对碱金属元素的性质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教师可依据实际情况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促使他们有意识地进行知识整合。又如,在教学“乙烯的加成反应”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立足于乙烯促使溴的四氯化碳液体的颜色发生褪变的实际现象思考问题,带领他们结合乙烯与溴的分子结构,探索得出化学反应的原理。
结束语
高中是学生们学习生涯的关键时期。它不仅能影响学生们的知识构架,还影响着学生们以后的学习生涯能否继续。化学这门学科属于理性思维较强的学科。对学生们来说,化学的学习困难度相对于文科学科来说也要大一些。因此,教师们应积极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能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更加高效地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侧重培养学生们的核心素养,让学生们在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上不仅不担心其是否属于自己的弱势学科,还能在化学方面有所建树。
参考文献
[1]宋宏磊.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建构视角[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177-178.
[2]黄珍芳.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提升策略[J].华夏教师,2019(35):36-37.
[3]李娥.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