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发表时间:2020/9/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4期   作者:李艳春
[导读] 近几年,微课成为教育领域的“大事件”。怎样超越微课的纯技术开发局限
        李艳春
        陕西省榆林市第六小学
   摘要:近几年,微课成为教育领域的“大事件”。怎样超越微课的纯技术开发局限,迈向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利用的新境界?作者结合教学实际,立足分析微课特点,对六种基本微课类型在不同小学数学课型中的有效利用进行了细致论述。
        关键词:微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应用
        国内微课概念及实践肇始于2010年。在历经几年的快速演变发展之后,微课由关注微课资源创作阶段向关注微课教学活动阶段逐步发展。目前微课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研究热点。网上微课资源比较丰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巧用微课资源是数学教育紧随时代要求的需要[1]。那么如何有效将微课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用微课吸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理的让学生自主参与,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我做了如下思考与实践。
        一、讲授型微课在概念教学课中的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合教师讲授的往往是概念性的知识,这些知识如果靠学生自己看书是很难完成的。民间有种说法叫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说的就是要靠师傅带。但由于传统的授课方式存在着一些弊端,如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能否专心听课影响很大,而讲授型微课时长大约5分钟左右,在这5分钟里,集中的必然是简练和精华的东西,将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新的学习契机,学生的思维更容易集中,这将会给学生带来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如《角的度量》一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大小基础上进行的,是小学阶段几何初步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操作性极强的一课。站在学生的角度观察感觉内容比较抽象、枯燥,这节课中数学概念教多,有1°的认识、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因此,怎样量角对四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Flash技术制作动画,把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形象化,以人物对话的形式讲述量角器的原理以及应该注意的环节,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方式解决教学中的难点,让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中的重难点深度融合,学生学得开心,理解透彻,寓教于乐!
        二、演示类微课在面积推导课中的应用。演示类微课是指通过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他们往往思考问题的深度不够,在面积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轻松获取新知,教师必须从公式的“可证明与可推导”入手,旨在说明推导过程的实质是化未知为已知,转陌生为熟悉,从而突破传统记忆方法的禁锢[2]。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中,因圆作为一种由曲线围成的图形,与学生头脑中熟悉的由直线段围成的图形(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差别比较大,如何求圆的面积,学生感到很茫然。让学生借助微课能够直观地感知到,平常的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通过视频的观看,学生也容易想象出,等分的份数越多,近似的长方形上下两边就越接近于直线段。弄清楚了圆与拼成的长方形的关系,理解了如何将圆转化为方,学生对于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也就切实的掌握了。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一课,微课演示,形象直观的展示圆柱侧面展开后的形状,引导学生感知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三、实验类微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都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相比于课本的文字描述和老师的语言表达,“实验类微课”的最大特点就是直观。它直观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引导学生明白其理,简洁高效。《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基础上呈现的。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将物体放入水中,通过“排水法”求得物体的体积。

从显性方面来说,这是“等积变形”,而从隐性来说,则是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在教学中,可利用视频的动态性、过程性,用形象直观的语言将不规则物体体积(如小石块)转化为水的体积的过程解释清楚,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转化以及如何转化,使他们再次体会求不规则物体的方法的本质是等积变形,为后续知识的深入探究埋下伏笔。还有例如教学“相遇问题”时,利用微课视频直观地演示两个学生在操场运动的方向、距离、运动的时间与各自的速度,对学生理解“相向”、“相距”、“同时”、“速度和”、“相遇时间”等词语的含义有很大的帮助。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注意力始终高度集中,课堂气氛活跃。
        四、启发类微课在探究规律课中的应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小学面临的许多任务中,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习”。而规律探究课在小学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承载着教授学生基本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数学素质,提高学生理性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利用启发类微课引导学生来主动探究规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中,因学生已经学习了2和5的倍数,那么利用微课让学生继续用学习2和5的倍数特征的方法先在百数表中圈一圈,发现3的倍数找不到规律,进而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来进一步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再如《点阵中的规律》一课,通过播放微视频,让生感受生活中点阵的大场景,给学生视觉冲击,初步感知点阵激发学习兴趣。为了更好的挖掘孩子的潜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微课结束后便增加了想象和思考问题的难度:“如果每个点阵中的点的个数再多一些,第六个呢?第七个呢?第十个呢?第100个呢,假如第n个呢?该怎样求出点阵中点的个数呢?”学生在推理和思考这个问题时,必然将前面的观察活动与对后续图形的想象有机结合起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到了发展,因此就出现了后面教学的精彩。
        五、拓展课类微课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应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应用微课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发挥其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时间上的优势。所以我们要立足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实践,结合教学经验,积极探索针对性强、教学效果明显的微课,将其渗透在教学全过程中,加快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切实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例如,《鸡兔同笼》一课,我们引入微课,通过微课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解题原理,这样抽象的数学理论就变得生动起来,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教学内容能兼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优等生,能在一个问题情境中学会自主提问,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展思维;中等生,在自己掌握的方法基础上,有机会慢慢学习自己难以理解的方法,知识得到提升;待进步学生可以通过多次学习视频内容,基本掌握其中的一种解题方法。
        六、复习类微课在单元整理课中的应用。复习课它既不同于新授课,也不同于练习课。它是在学生已学知识基础上的再提高、再升华的过程。要使学生在复习中把旧知识转化,并产生新鲜感,从而形成“网络”,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就在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先观看相关知识的微课视频,弄懂本课知识点,跟随视频中老师的讲解回答重点问题,再做练习进行巩固所学。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整理复习课》,教师利用微课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整理、拓展等实践活动,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特点与特征进而进入课堂练习提升阶段。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课虽只选取教学内容中的一个知识点,但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以教学视频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总之,将微课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可在短时间内降低知识的难度,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这不仅符合新课标的理念,也是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充分和合理应用[3]。在今后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究更多微课类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建林.“借助微课,翻转课堂”――微课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17):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