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
昆明市中华小学
摘要:作为一门锻炼学生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基础学科,数学在当今的数字信息时代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这也驱使着教师对数学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与变革。小学数学内容较为基础,且相对简单,但这一阶段的学习不仅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也关系着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进步。因此教师应以新课标要求为基础,从学生学情出发,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实施针对性的教学对策,助力学生打好数学基础,使其更好适应地新时代的人才需求。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对策
对教学工作者来说,教学创新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课程难度的加深以及课程改革标准的提升等,都会影响到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法策略。对于小学阶段学生来说,数学学科相对理性且抽象,无法打好前一部分的基础,便会影响到下一部分的学习。此外,小学生自制力差,理解能力较弱,学习方法也有待完善,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仍比较多。因此,教师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新教学方式,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接下来,本文将从创设情境、课堂互动、工具辅助及小组合作这四个角度出发,探寻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经验中探索数学
创设情境是教师如今常用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然而部分教师只是简单将其当作课堂“包装”的一种方式,单纯想要创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忽视了课程的需要程度。这种情境的创设不仅没有为学生提供学习上的便利,还占用了课堂时间,拖沓教学进度。
教学创新应是对教学方式切合实际的创新,因此教师应以教学需求出发,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情境来创设探索性课堂。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统计之中的“平均数”时,我事先准备六个苹果,在课上分别将3个、2个和1个苹果,依次分给了三名同学,然后在班内发起提问:“老师这种分法是否公平呢?”同学们纷纷表示不公平,我再次提出疑问:“怎么样才能让三个同学公平地分到苹果呢?” 学生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这种分物品的经历,对这种平均分配的理念也比较清楚。在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后,我引入了“平均数”这一概念,让学生在生活情境的创设之中更为顺畅地接触课堂内容。
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要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以此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度,减少数学在学生心中的枯燥印象。与此同时,教师在情境创设时也应因时而变,切勿滥用这一方法而影响教学进度。
二、组织课堂互动,交流中走进数学
课堂互动作为传统教学的高效方式之一,对拉近师生距离、营造活跃氛围有着良好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互动中进行创新改造,让学生在有质量的交流中走进数学世界。但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创新要在传统优良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改进和提升”这一点,切勿盲目地在不够完善的传统课堂之上对互动方式进行更新,要适时、适当地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在更为新式的课堂形成之际对互动形式进行创新,让课堂互动的组织与交流活动的引入牵动学生们数学思维的发散。
例如在六年级“圆”的学习中,我在班内发起讨论:“大家在生活中见过什么圆形的物体呢?”学生们开动脑筋,畅所欲言:“硬币、车轮、太阳、摩天轮……”一个简单的问题便快速地将课堂氛围活跃了起来。
这时我再次提出一个问题,并鼓励之前没有参与互动的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摩天轮通常是圆形的,很少是方形的呢?”这一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只是为了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活跃头脑,为接下来相对抽象的“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教学做铺垫。
没有明确答案的互动交流让学生能够更加大胆地进行思考,这种创新式的互动方式一定程度上也延伸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也激活了课堂活跃的氛围,让学生以更加轻松心态走进数学世界。
三、善用工具辅助,操作中专注数学
科技进步带动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多媒体设备的灵活运用使得教师能够更便捷地将抽象知识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案例。此外,针对小学生对新奇事物专注力更强的这一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能够更好地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专注力与领会力。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灵活地运用一些具有教育功能的多媒体工具,在操作多媒体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更为强势的数学专注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数字敏感度较低,遇到加减法题目时,更倾向于用手指数着算,如在 计算“5-2”时,他们会把手张开,以数手指的方式进行计算,这样的计算方法在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中还能适用,但在“20以内加减法”的学习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因此我借助多媒体设备,将抽象数字转化为图片上具体的事物,利用小棒的动态变化引导学生理解加减计算过程。除此之外,我还利用花、草、鱼、虫等小物体,将其以竖式的形式在PPT中展示,以一种生动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竖式的构成与用法。
除了PPT、图片和视频之外,多媒体设备还有投影这一功能,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看到教师的操作。通过这些工具的辅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到数学的魅力,可见信息时代下科技对教学创新的助推作用之大。
四、重视小组竞争,参与中感受数学
传统教学方式常突出班级小组中合作精神的培养,从另一种角度来看,班级小组还能够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教师可以以此为参考来创新数学课堂上的小组教学,将小组之中的合作与竞争作用发挥到极致,让学生更高效地参与到课堂之中。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合作与竞争相结合,例如在“统计”一节的教学中,我首先带领学生学习条形图的作图方法,而后将学生平均分成三个小组,让各个小组的学生相互合作,在黑板上分别画出课本中三个不同的统计图,作图时间根据题目难度设定,如第一组绘制“北京市天气情况统计”,第二组绘制“路口机动车辆数统计”,第三组绘制“家美电器商店电视机销量统计”,最后我会对这些小组绘制的统计图进行评判。在这种紧张激烈的氛围下,每个小组的学生都会齐心协力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绘制之中,同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也能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间交流的机会有所增多,难题解决起来也更加快速,与此同时利用小组进行组间竞争,能充分将学生好强心理转化为学习动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锤炼了学生面对挫折与失败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与学生理科思维的开发、抽象能力的培养以及逻辑分析能力的锻炼都有极大关联,因而教师应当在新课标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将科学性与创新性相结合,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教师可以通过合理创设生活情境、组织课堂互动、善用工具辅助及重视小组竞争等方式,对数学教学展开创新,以此高效地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进程,为学生数学综合能力提升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张雯娟.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2020(26)
[2]刘柱源.基于创新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