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器材的使用对体育课练习密度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9/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4期   作者:谢县开
[导读] 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是指学生在课堂上从事身体练习的时间与全课总时间的比
        谢县开
        厦门市云顶学校  福建省厦门市  361009

        摘要: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是指学生在课堂上从事身体练习的时间与全课总时间的比。适宜的练习密度对于突显体育课程性质,强化身体练习,高效利用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常应根据学生体能、教材内容、场地器材、练习强度和气温等多重因素,对体育课练习密度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文章基于此背景,对于中小学体育课活动中场地器材的使用对体育课练习密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场地器材;体育课;练习密度;影响

        对于当下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活动来说,一般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应大于30%,有些内容的练习密度会超过40%,甚至达到50%以上,如健美操、球类等。一般规律是,复习课比新授课的练习密度高一些;球类课练习密度比强度较大的短跑或投掷类练习密度高一些;单双杠等器械体操课的练习密度一般会偏低一些等等。分析一节课练习密度是否适合,应综合考虑到教材内容的性质、课的类型、运动强度等因素,不能单纯以练习密度一项指标评价一节课的整体质量。但是,练习密度客观反映了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运动参与和运动负荷的基本状况,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设计和组织调控能力,所以,一节好的体育课肯定会有较高并与运动强度相适宜的练习密度。
1 有关体育课程中练习密度的把控
        一是要着眼于教学设计。体育教师要从课程性质和教学质量的高度充分认识练习密度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把练习密度作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和切入点。在教学设计时要把练习密度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从练习分组、练习形式、场地器材、课课练等方面寻求提高练习密度的技巧,根据教学活动合理安排练习密度,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练习次数和练习时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是要着力于课堂管理。有研究表明,学生练习密度与课堂管理的有效性呈正相关。教师的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强,活动调控及时有效,课堂浪费时间就少,学生的练习密度一般会得到提高。体育教师应着力于提高自身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加强教学过程中对练习密度的关注度,通过严明课堂纪律,减少队伍调动、加快练习衔接,缩短等待时间等手段,把更多的体育课时间还给学生。
        三是要着手于精讲多练。体育课练习密度与教师的讲解、组织调度等时间呈负相关,教师的讲解和组织调度时间过多会造成学生练习密度下降。有些体育教师在常态教学中习惯于长篇大论的讲解或组织教学,唯恐自己讲不清楚,唯恐学生听不明白,使学生较长时间处于静止姿势听讲,这与我们提倡的“精讲多练”原则是相悖的,必须加以扭转。体育教师要在语言运用的技巧上下大功夫,把课堂时间更多地让位于身体练习。
2 场地器材的使用对体育课练习密度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运用体育场地和器材被赋予了诸多的作用,譬如器才具有的健身功能、教育功能,个体化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等。虽然在许多优质课、教研课和展示课中,体育器材和场地的运用花样繁多,功能齐全,但现实中的常态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场地和器材并没有引起一线体育教师们的足够重视。当前,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了影响正常体育教学和场地器材的使用的重要因素。

我们一线体育教师在家长和校长对安全事故的极度恐惧中,在体育教学难免发生事故的现实中,在校长“绝对不能发生事故”的严令中,被迫取消了单杠、双杠、支撑跳跃、长跑等带有危险性的体育活动。的确,体育锻炼伴有一定的危险性,有些运动的危险性还比较大,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通过努力从体育场地与器材的合理运用开始有效地把体育锻炼和安全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课前,教师一定要提前到达上课场地,不但要亲自检查器材的放置是否稳固、牢靠,而且还要尽量预想到可能发生的运动安全事故,设计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来杜绝运动伤害的发生。科学合理地运用场地与器材,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让让学生主动学习,提升学生在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有效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
        针对场地和器材的使用现状,体育教师应将所有可用于上课的场地依据教师人数合理分区,相对固定每位教师的上课位置,避免教师上课时场地使用的随意性,保证上课班级在体育场地上的平均分配。在每学期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体育教研组长负责做好协调工作,将同一教材的各年级教学时间按项目特点和季节特点根据教师任课情况错开安排,合理分配到每学期的不同时段。在同一个场地上,一个班级不可能整堂课都在场地上运动,当一个班处于练习空隙或空着场地时,另一个班可以利用这个时机,适时地穿插进行场地利用。这个方法一定要两个体育老师之间协调好、配合好,把有效的场地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使用好了,可以大大提高场地的使用率。比如在上学期的体育健康测试中,我和某体育老师就就很好的利用了交叉配合的方法进行了一次两个班的400米耐力跑测试。当一个班在场地上考试时,另一个班组织准备考试的学生排好队在场地边上准备,当一个班跑出时,准备的学生立即上起跑线等候(一、二道在内场),当一个班一跑完,另一个班立即测试。而跑完的班级刚好利用这个时间进行成绩登记和下一轮测试学生的准备。有效解决了场地不足的问题,效果良好。
        撇开多班同时教学的情况,就一节体育课而言,我们又怎样合理利用场地器材呢?在使用场地器材时,教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为什么要使用该器材?使用该器材究竟能达到什么目标?还有没有更简单的器材或不用器材也能促成不表的达成?”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的预设活动场地布置,一节课尽量做到少交换活动区域,避免过多地组织和调动学生队列;同时活动场地宜“小”不宜“大”,“小”场地有利于活动有序、顺利、安全地进行。反之,场地过大,学生又多,相对限制了老师的活动和指导范围,不能顾全大局,不仅无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而且容易忽视对部分学生的关注,甚至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场地器材的使用不在于多寡,而在于场地器材的利用要充分考虑场地器材的多种功能,多种使用方法,合理地使用,因地制宜,满足学生学习需要。
3 结语
        美国健康与人类服务部门提出,学生在体育课上进行体育锻炼的MVPA值不应少于全课时间的50%,也就是说学生在体育课上中等强度以上的练习密度应不低于50%。依我们的传统认识,体育课练习密度能达到30%以上就可以了,但实际情况下,体育课的练习密度究竟多大合适仍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体育课练习密度普遍偏低,学生运动时间不足,强度不够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提高体育课练习密度是一个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因此,在学生身体可以承受,练习质量有所保证,与运动强度相互适应,与教材特性基本吻合的前提下,体育教师应该努力追求更大的练习密度。

参考资料:
1    李志勇;;准确书写“练习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J];体育教学;2017年06期
2    马本明;;合理调控体育课练习密度的几点思考[J];知识文库;2017年12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