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忠劲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学 523808
【摘要】随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被更多的语文教师接受并进入课堂。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并进,可以更高效的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以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为例,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反复结构"、探究"反复结构"、创作"反复结构",阐述了在群文阅读教学下如何实现读写结合。
【关键词】群文阅读;读写结合;反复结构
一、群文阅读教学下“读写结合”的理解
什么是群文阅读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是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主题)或者多个议题(主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活动。需要关注的是,这里所指的较短时间,并非一个星期,也非三四天,而是指一节课时或者两节课时。它强调的是在比较短时间里面,对多文本的有效学习行为。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快速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我们强调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习多篇文本,但不是随随便便放在一块的,它们放在一起是有依据的,这个依据就是议题。议题的内容完全可以做到丰富、多元,可以是人文主题,也可以是根据文体、作者、写作风格、表达方式、阅读策略进行归类而选定的议题。
在开展阅读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针对议题进行思考、交流、探索和练习,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得课堂氛围比传统课堂更加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更高,学习效果更好。而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就是在学生进行阅读、理解、比较多种文本后,对所学文本的再次创作,以达到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目的。
二、群文阅读教学下“读写结合” 的研究基础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有一个明显的编排特点:每一组单元课文渗透的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都很明确,语文教师能够在课文之间提炼出明显而共同的议题或主题,而课文后面大多都会有指向十分明确的小练笔。这种编排特点为开展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搭建了很好的过渡桥梁。
统编版语文教材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更加显性化,例如在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读内容中就直接提出"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去猜想""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等阅读策略,这与群文阅读常见的阅读策略议题是高度契合的。这样的阅读策略与课文后面提出的"尝试续编故事"的习作目标也得到了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既有输入,也有输出,而输入和输出的过程,是读写结合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和内化的过程。
三、群文阅读教学下“读写结合”的实践过程
三年级学生正经历着从口头语言表达向书面语言表达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很关键。语文教师需要给予他们提供说话、写话以和习作的“脚手架”。下面笔者以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阅读策略"预测"主题中"读写结合"路径为例展开阐述。
(一)捕捉切入点,发现"反复结构"。
当带着学生学习《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笔者先下发有指导性的一份表格,表格可以帮助学生有方向性地发现课文中暗藏着的"反复结构",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预测,学生们发现,每一次预测的情节内容,都和上一情节有相似之处。继而,笔者再让学生去寻找这些情节的相似之处体现在什么地方,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梳理课文结构,为接下来即将探究的"反复结构"打下基础。课文中的三次相似情节,让学生明白了,当预测时,可以根据上一情节进行猜想,预测下一情节。这时,学生自然而然地推测出"反复结构"的知识点。学生也在不断地预测中明晰了反复结构"情节相似"的特点,并抓住《总也倒不了的老屋》预测故事情节这一切入点,这就为接下来学法迁移到《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不会叫的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上述过程,也是帮助学生独立感知语言乐趣的过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表达兴趣,释放学生表达的欲望。
(二)发现拓展点,探究“反复结构”。
在第四单元的教学中,立足于单元整体,通过预测的阅读策略,对文本进行深度挖掘分析,最后确定"反复结构"议题。在《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中学习预测的阅读策略,将文本中"反复结构"显性化,随后将学法迁移到《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不会叫的狗》文本上,将前一篇课文作为切入点,后两篇课文作为拓展点,篇篇相叠,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发现、比对,"反复结构"也就顺理成章呼之欲出。
以《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不会叫的狗》作为拓展点,这时教师有前一课《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法上的"扶"过渡到了"放"。大胆地放开手,让学生在前一课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反复结构",并运用"反复结构"。在这两课的学习中,学生们会更加得心应手,对接下来情节的预测会向原文更靠拢一些。令人惊喜的是,有了正确方向的引导,学生的口头创作并没有形成固化思维,思维碰撞的火花散射开来,预测的内容五花八门,甚是精彩。
这种预测表达不仅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反而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充分增加学生的表达机会,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发挥想象点,创作“反复结构”。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第四单元的课文编排中,后两篇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不会叫的狗》在结尾处都是有留白的,给学生留下想象空间,都是可提供续写的课文。这两篇课文的区别是《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没有结局方向可参考,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而《不会叫的狗》这篇课文给出了三个可能发展的结局,供学生们选择续编。
笔者将两篇课文结合起来,在"反复结构"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文字创作,续编接下来的故事。当然,这样的续编不是天马行空,而是在"反复结构"的框架里进行运用创作。这两篇课文的留白处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想象空间。通过前面指向性明确的阅读比对,学生们的创作没有出现之前课堂习作过程中的抓耳挠腮,愁眉紧锁的现象,反而变得兴奋起来,写出来的东西也是各有精彩。同时,老师也要在巡堂中针对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给出合理的建议,让其跟上课堂上的进度。
除了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笔者还将课外阅读材料搬到课堂上来,继续巩固学生对"反复结构"的运用。《田鼠太太的项链》这一童话故事同样具有明显的"反复结构"特点,将课外阅读搬到课堂上来,不仅仅是为了巩固运用"反复结构"的知识点,也是为了拓宽学生阅读面,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语感和阅读思维。
其实,进行文字模仿创作的过程是学习语言的方法之一,也是语言创造的起点之一。实际上上述的续写过程就是一次模仿过程。当然,在读写结合过程中,老师一定要给予指导。
以第四单元教学为例,抓住"预测"阅读策略探究出"反复结构",通过两节课的群文阅读,运用文本当中潜在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形成了读和写的良性互动。同时,在互动过程中也呈现出学生学习的规律,即认识—分析—归纳的规律。毋庸置疑,群文阅读教学的正在不断地改变着传统阅读教学的课堂形态,形成一种"新的课堂常态"。而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作为"新的课堂常态"指向,是语文阅读教学革命不断探索的热门议题。选好群文阅读教学中所用文本的议题,充分激发、释放出儿童的情感记忆,是构建高效互通的读写结合模式的基础。
总之,读写结合既是是种新的教学策略,也是一种很好的双向促进的教学机制,它要求教师在确定议题后,帮助学生找准读写要素,并大胆地迁移运用,不断提高读写结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沈大安,洪春幸,蒋军晶.关于“读写结合”的铿锵三人行.小学教学(语文版),2007,(3).
[4]王荣生.帮助、指导学生打开审美的窗户 — —曹勇军老师《最后的常春藤叶》课例研习[J].语文教学通讯,2018(2A).
【作者通联】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学 邱忠劲 15338202995
单位地址: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高新区科苑路8号 松山湖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