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围围
湘乡市第二中学 湖南省 湘潭市411400
摘要: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当中,应该重视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良好开展。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和内省的思维,其根本方向是真理、正义和理性,其根本目的是识别事物,不断修正自我信念和行为。在批判性思维越来越被大家理解和接受并逐渐成为共识的今天,我们要寻找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出路,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与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批判性阅读;教学策略
前言:教材中的文言文被视为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知识的榜样,学生在不断地练习,但他们只是在不断的练习中获得知识,无法真正进入课文,感受古代词语的魅力和神秘,与课文中所传达的情感产生共鸣,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发现课文的魅力,并与作者进行深刻的对话,以实现学习古代汉语的价值。
一、言文对比,分析文感
不寻常的句子结构和文字的使用是作者为了传达一种情感而有意为之的。要把握文本所包含的矛盾和空白点以及文本之间的关联点,设置问题并层层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运用批判性阅读策略,让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写句子的良好意图。在教授《穿井得一人》一文时,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这句话中的“汲”往往被忽略。然而,班上的一个学生提出了疑问:“溉”意味着“浇灌”,“汲”意味着“从井里打水”;根据我们的生活常识能够知道,灌溉应该首先进行什么?为什么这里要灌溉?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意图和不同表达方式的效果,以加深理解,提高阅读能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增强学习热情。
在教授《醉翁亭记》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情感和抱负,使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阅读策略准确把握文本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我们要特别注意捕捉被编者忽略甚至忽略的语言和文字,依靠文字来读出“文”的意蕴。
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我们应该了解作者的写作规律,并把重点放在作者对比选择这些景物的原因上,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教授蒲松龄的《狼》文言小说时,作者的写作风格确实值得研究。在阅读“方欲行,转视积薪后”这句话时,如果教师采用比较阅读的策略,引导学生比较“方欲行,转视积薪后”这句话和原句的表达效果,学生在看的时候会清楚屠夫的无意识行为,“转到”是屠夫经过批判性分析并结合后面的“开悟前狼打瞌睡”的故意行为。在这一点上,教师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设计屠夫的无意识行为。“转”字显示了屠夫的聪明,而“转”字则显示了屠夫杀了狼,因为他善于在危难中抓住机会。借助于批判性思维,文字的意义和作者情节设计的深刻意义在分析语境中获得了更深层次的价值
二、言文结合,落实言感
阅读文言文时,一旦出现词语混乱,你可以根据语法猜测和阅读,这样更容易掌握课文的意思,然后与作品进行深刻的对话。要把握文本所包含的矛盾和空白点以及文本之间的关联点,设置问题并层层引导,在蒲松龄的《狼》中,“其一犬坐于前”中有一个“犬”字,学生在翻译时容易出错。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语法知识进行猜测和阅读。如果“犬”被翻译成“狗”,整个句子的意思是不合理的。可以想象,“犬”这个词可以灵活使用。然后引导学生用动词前的单词作为状语来修饰动词知识。很容易想到“犬”这个词被用作名词的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通过这种选择性的猜测,学生们知道“犬”这个词背后反映了狼的狡猾本性。从语法角度进行批判性猜测,可以将学生课内外的文言文知识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进入古代文化的世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阅读时,试着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理解意思。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语境和生活语境,还可以带着整体的意图关照词义,猜一猜,读一读,把握词义。
在讲授《答谢中书书》句“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中的“歇”和“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中的“颓”时,教师可以根据语境引导学生批判性地猜测“歇”和“颓”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接触生活情境,自然理解雾消散、日落下沉的场景,推断“歇”意味着“消散”,“颓”意味着“下沉”。此外,在推理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头脑再现了晨雾消散时鸟儿在森林里歌唱的生动场景,以及鱼在西方夕阳下游泳的画面。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在描写这些美景时的心情,进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运用猜测的方法解决单词问题,为下一次阅读和欣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学生不仅学习作者高超的写作和造句艺术,还学习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言文融合,获得悟感
经典作品,往往蕴含着矛盾。抓住文中的矛盾点,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中或显性或隐性的矛盾点,挖掘出文本背后的深刻内涵,真正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例如:在教学《小石潭记》之时,有学生问道:文章开头“闻水声”是“心乐之”,看到“潭中鱼”“似与游者相乐”,可接着“坐潭上”就变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为什么作者的心情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前后文语意之间呈现矛盾点,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去还原作者的心路历程。根据背景,我们知道此文是写于贬官之后,作者探山访水是为了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结合生活经验,人在郁闷之时,看到美景,会得到片刻的放松和愉悦。但是在作者的世界里,外在之景与人生境遇不期而遇时,内心的情绪就会被激发,作者从美景的陶醉中逃脱出来,回到现实世界,他的心境前后就有着很大变化。所以在解读文言文时,不能忽视这些能揭露文本内涵的矛盾关键点。
借助课内外文本的冲突,可以拓宽文本的解读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和思维质量。
例如,在教《醉翁亭记》时,就可以将《岳阳楼记》和《小石潭记》三篇文章联系起来。这三篇文章的作者都是在生活失意的时候写的,但是他们在文章中表达感情的方式却大相径庭。掌握三篇文章之间存在的关键点,更好的帮助学生能够加深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掌握。柳宗元在《小石潭记》向我们传达的是他的怨恨和不公。范仲淹在《岳阳楼记》当中充分的表达了自身对于人生的哲学等方面的态度,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欧阳修在《醉翁亭记》当中充分的表达了“与民同乐”的一种政治理想。它还可以与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家的作品联系起来,或与同一作家不同风格的作品联系起来,使学生强化学习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结语:综上所述,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不能满足于课文的内容,忠实地理解原文的意图是不够的。应教会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不断质疑文本,从多个角度审视文本,并提出逻辑推理和评价。批判性阅读不仅意味着学生要敢于质疑,而且要善于质疑,找出文本中的矛盾,在层层质疑下挖掘出这些矛盾背后的“空白”。从“忠实”阅读到“批判”阅读,要把握文本所包含的矛盾和空白点以及文本之间的关联点,设置问题并层层引导,在纵向推进和横向推进的比较中完成“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晟,李智明.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11):42-44.
[2]陶金.主体间性问题——关于弗洛伊德《作家与白日梦》的一个批判性阅读[J].文教资料,2019(32):20-22.
[3]万辉霞.基于注释辨析运用的文言文教学实践研究——以《爱莲说》和《寓言四则》为例[J].语文月刊,2019(06):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