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计算机教学在综合能力培养中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9/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4期   作者:黄 慧
[导读]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进入计算机系统
        关黄 慧
        关(淮北市杜集区石台小学,安徽淮北 235053)

        摘要: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进入计算机系统,大大拓宽了计算机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范围。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资源。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主要是让学生初步的使用计算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在小学阶段变得极其重要,不但可以利用它高效、高质地管理教学,而且还可以利用它轻松自在地组织教学,从而使小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得以助推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小学;计算机教学;基础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法制教育的意义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特点的新兴课程,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可以充分实现“人机对话”、“人机交流”,利用它高效、高质地管理教学,而且还可以利用它轻松自在地组织教学,从而使小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得以全新的革命,从而提高小学教学质量。
        一、优选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创设兴趣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创设情境教学,给予学生感官的认识,并使学习者进入情境十分必要,特别是面对的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更要注意运用形象法教学,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地学习计算机知识。如《认识计算机》一课教学时,由于农村的小学生初次接触计算机时,怀着好奇、畏惧的心理,很想“看看”计算机可以用做什么,更想切身“摸摸”计算机体现一下乐趣。此时,学生热情高涨,都想体会一下,顺势就抓住学生心理导入新课,问道:“你了解计算机吗?”“计算机能做些什么呢?”学生们纷纷举手,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紧接着告诉学生我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演示,通过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电脑世界,此时,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不再像以前那模糊了,知道计算机可以进行制图、制作动漫、编辑文字、声音,演算等工作,明白计算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想法。此时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从而顺利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二、鼓励灵活运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创新
        近年来提倡素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小学创新教育的主要模式。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计算机教学也不例外。教学时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学生间进入互动,自由讨论,互相交流经验,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以培养创新能力目的有机结合。在计算机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实践是创新的最好检验方式,因而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教材特点联系实际情况,有目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实践,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积极性得到飞跃。然而计算机科学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将眼光放在课本上,还要关注学生的课外学习,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实践,及时总结,才会有创新,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才能做到学生的被动学习到自觉学习的飞跃,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提升
        计算机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所以本人认为,在许多需要操作的课程中,应注重少讲多练,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其它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能力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四、提高自学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协作学习是指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促进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组织协作学习,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能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在刚开始进行计算机课时,不急于进行教学,而是先了解学生情况,然后进行分组,将同桌两人分为一小组,6个同学组成一大组,并要求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互相配合,“三人行必有我师”,不懂就问,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做到共同进步;各小组之间还要进行竞赛,已互相促进。如在综合训练时,让学生玩“游戏”,通过屏幕滚动的字母,让学生按对应的键盘,且要求指法正确,这样放手学生自己进行练习,同桌帮助指正错误。在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这样就激起学生们的好胜心,自觉性、自信心也随之增强,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对于集体的比赛,只有通力合作,才有可能获胜。让学生明白在竞争中掌握本领,培养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学的良好品德。在协作学习的方式下,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不仅仅是竞争的对手,而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协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
        五、培养学生知法、守法的自律意识
        很多学生会认为网络是自由的,可以在网上随意发布自己的想法、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网络上的违法犯罪行为如同现实生活中的违法犯罪行为一样最终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一切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在网上仍需要坚持,虚拟并不代表虚假。同时,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宣传和学习《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让学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使用网络。同时,采取有利措施避免学生在互联网上可能遭遇的各种淫秽和黄色垃圾信息的不良侵蚀,例如: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广告、淫秽图片和反动等,采取一些技术手段过滤一些反动、淫秽和黄色站点。但是仅仅这些是无法让学生绕开不良信息的侵扰的,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让学生知法、守法的同时懂得自律,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由他律走向自律,做文明上网的小公民。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法制教育需要长期的灌输,需要在多种环境中以多种形式进行教育,让学生意识到道德和法制在不同程度上的危害。在开学第一堂课中,教师就得要求学生从点滴做起,养成课后关机和爱护公物的好习惯,全面提升法制意识。在新课程中,只要信息教学中涉及法制内容,教师就应该抓住机会进行教育,当然,教师自身也应该加强法制内容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法制意识。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无经验可循的情况下,要求教师去不断探索、总结、交流。同时,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特点的新兴课程,它需要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来共同关注。在小学计算机教学,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打好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其动手动脑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以及知法、守法的自律意识,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雪林.让核心素养在课堂扎根[J].数学教学通讯,2020,(06).
[2]汪启富.新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中应用的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