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寄宿制课堂下“道法”传统游戏文化的探究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0/9/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4期   作者:钱六一
[导读] 小学《道德与法治》传统题材课文的教学在于引导学生了解
          钱六一
          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  杭州市  310000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传统题材课文的教学在于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传统文化历史及精髓,树立尊重传统文化的理性史观,培养热爱祖国,尊重劳动的情感。以指导其日常言行。传统、非遗等物质文化历史虽然丰富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远离学生自身生活。如何拉近传统文化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有效传承?笔者在寄宿环境下课堂一定时间内,从传承与创新视角,通过“知游戏”“学游戏”“玩游戏”的系列活动载体和选用典型课程资源来让学生领悟独特传统文化之魅力,起到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传统文化;游戏;寄宿;非遗
一.缘起
(一)传统游戏课,反朴归实方为真
          曾在一评论文章中读到这样极富哲理又震撼人心的话语:现在到了一个谈文化的时代,要以文化的执着,担当,自觉,尊重,传承民族文化的精华。然而,随着现代化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吃洋餐、过洋节,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严重的缺失。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有必要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传承和发扬,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要让小学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塑造学生的民族精神,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目前,小学各主要课程非常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其中,但是单纯地记忆、灌输相对缺失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及人文涵养。因此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课堂教学,还有课堂外教学、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我以“寻找传统游戏”为例,反朴归实,开展行动研究。
          (二)以教学为基,生成传统文化课课程资源
          孩子天生好动、爱玩,爱做游戏,游戏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我国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游戏,它承载着不同民族文化传统,由劳动人民自发创编,在民间广泛流传;它因能就地取材、易学易玩,几乎不受时间、地点、材料的限制,影响了一代代人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它能锻炼孩子的合作意识,知晓什么是规则,什么是尊重,怎样解决矛盾,怎样增进友谊,有效地健全新时代儿童品格。
          随着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电子现代化玩具越来越多地走进孩子的生活,而传统游戏正淡出孩子玩的世界,逐渐销声匿迹。仔细观察校园,几乎找不到它的影子。这不仅是游戏的丢失,更是一种地方文化的丢失。如今,浸润在高科技产品中的小学生对传统游戏有多少了解呢?
          以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游戏”这一单元”主题为例。
          (1)课前小调查:了解学生对12种传统游戏知多少,这些游戏会玩吗?
          调查显示,如图表:
   
          
          像“老鹰捉小鹰、捉迷藏”这样群体性游戏,作为体育游戏经常出现在课堂教学或课间活动中,它以增强体质、娱乐身心为目的,更能加强班级凝聚力,给班级的健康发展带来激励作用,深得老师和学生喜欢。而“跳皮筋”这项传统游戏,在传统观念里这是女孩的专利,男孩对它兴趣不是很高,而且跳皮筋需要一定的技巧,现代会玩的人越来越少,无法做到代代相传。
          那么,怎样才能使得课程资源得以充分、恰当利用,怎样才能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情感,激发其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实践中萌生真实的道德体验,从而呈现出生本课堂的有效性。
二.依据课时目标,深化传统文化课程资源
          为了挖掘更多的传统游戏,我安排学生对长辈进行了采访、学习,问问长辈小时候喜欢玩什么游戏,为什么喜欢玩,这个游戏的玩法是怎样的。有的拿来了用报纸制作的毽子,有的展示抓小沙包的游戏,还有男孩最喜欢的打洋片,把教学内容拓展到学生的生活空间。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不同国家不同传统游戏文化,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因为只要说到“玩”,孩子们永远保持良好的劲头。
          这样,品德课堂在课时目标引领下,通过连续的活动过程,课前的实地观察,把学生的亲身调查作为本课的基石,课中进行观察结果的汇报交流。学生因为是自己参与调查,因此,课堂发言踊跃。课后结合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把课堂中的所学延伸至生活实际中。整堂课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课程资源,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进行资料的收集、讨论和实践,把目标落实到实处。不断深化的体验贯穿始终,使得课程资源的选择与教学目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得生本课堂得以体现。
三.梳理类别,厉兵秣马,课堂展示
          《课程标准》对学生“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有明确要求。《传统游戏我会玩》一课通过“传统游戏知多少”、“看看他们怎么玩”二个板块的教学内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游戏,开阔学生的游戏视野,让他们参与到更多元的游戏中来。
          (一)知游戏
          清代诗人高鼎晚年归隐闲居农村时写了一首七言绝句《村居》,诗中描写到春天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诗中“纸鸢”即现代人口中的风筝,距今有2000多年了,古时候的人放纸鸢,父辈人放风筝,而今到春暖花开之际人们都爱带着孩子去放风筝,这样的游戏一代代,一辈辈,传承下去,这就是“传统”游戏。
          课前让学生通过采访长辈长辈们小时候喜欢玩的游戏并在课堂与大家分享交流。以教材提供的采访单为例,对学生获取的资源,为课堂教学提供基本保证。
(二)学游戏
          观看传统游戏视频:四人小组玩“挑小棒”,注重学生边学习边体验,采用小组合作玩游戏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游戏中,在游戏过程中遵守规则,文明嬉戏,同时感受传统游戏带来的乐趣。
          同学们都说:传统游戏,简单易学。
          为了增强兴趣和信心,还相机了解国外的传统游戏,感受到不同的地理条件、文化传统对游戏的影响力。由于课前做了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学生对这一学习过程充满了新鲜感与趣味性,对各国各种游戏文化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三)玩游戏
          玩转“传统游戏”。带着游戏闯关卡,在传统游戏说唱声中,让学生产生某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体会到传统游戏和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通过学生口口相传,亲身示范,教带同龄人学习传统游戏,这不仅激发学生玩的乐趣,感受、回味传统游戏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让学生更加悦纳传统游戏。
          传统游戏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游戏既锻炼身体,更能给孩子带来身心愉悦。孩子们重拾快乐游戏的同时,激发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课后能有意识地关注传统游戏、传统文化,把祖国的优秀文化继续传承。
          四.寄宿制背景下的传统游戏文化落脚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24小时吃住学都在学校,学习资源、生活资源、活动资源相对贫乏。在数字化时代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仅靠一本书,一节40分钟的课是远远满足不了当今学生的需求。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经历了五千年的传承与积累,从未中断,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根据民族个性、民族审美的一本“活”的教科全书。作为新时代的研究型教师,我们要转变教学思路,拓宽课本内容,挖掘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学科融合,让寄宿制小学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一)非遗文化主题进校园
          1.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最大的特点是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是“活”的文化,因此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如空竹,古称“空筝”,江南地区称“扯铃”或“嗡”。抖空竹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三国时曹操之子曹植曾创作了《空竹赋》,元末文学家施耐庵《水浒传》中记述了宋江所见民间艺人表演空竹的情景还赋诗一首。抖空竹成为百姓健身娱乐活动。每到春节,南京夫子庙广场摊主现场表演抖嗡技艺招徕生意。壮丽的场面、热闹的氛围,感受到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抖空竹要靠四肢巧妙配合来完成,眼睛始终处于瞄、追的状态,以此控制空竹上下飞舞,是一项技巧性、娱乐性、观赏性的健身活动。
          2.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也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一把剪刀,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把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在薄片上呈现出美丽的图案,形成艺术上的独特语言,传达了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3.在课堂之外,我们可以结合低年段学生活泼、灵巧、好学等特点渗透非物质文化。让感兴趣的学生收集关于抖空竹活动、剪纸艺术的图片和视频,通过展示与欣赏开展主题活动,进一步了解它们的历史价值,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二)传统文化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
寄宿制学校封闭式管理最大的弱点就是脱离社会,大部分时间整齐划一,学生个性无法得到自由。为了使学生在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把非遗文化教育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把优秀传统文化植根在儿童生命中,培养人文底蕴、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
任务。

          寻找“孝之本源”, “孝心功课”,“我是小中医”戊戌祭孔典礼等等活动,进一步了解南宋礼仪文化;请来古琴传承人带领学生赏析古琴经典片段,在古韵中走近了传统文化。
          (三)传统文化与评价机制的联系
          
  
          本学期末,我们根据课程标准及年段特点设计以“非遗文化”为主题无纸笔评价项目,通过互动式体验课程、学科整合鉴别和社会探索课程这三个活动展开。
          如:学科整合课程,以“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将多学科知识融入其中,以听、说、读、写、演等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根据学科特点确定以下主题:字里行间赞非遗、非遗之中华诗词 、有礼交际品茶香 、十二生肖大聚会 、古今数学“话”生活。其中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着历史记忆,延续着文化血脉。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诵读中华诗词的测评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小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在美妙的诗词中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在诗词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也是经过细致地考虑的。比如白居易的《船夜援琴》,这首诗主要描写的是中国的古琴艺术。
          还有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在口语交际情境中,学生通过沏茶、闻茶、品茶等方式和中华礼仪文化相结合,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区,至今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五.深度思量:积极心理下的文化游戏效应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明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生的教育,不仅可以从小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树立爱国主义的精神,还可以开阔视野,了解各民族传统文化的背景,形成丰富的知识体系。
          1.传统文化与道德品质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秀道德传统,这是先辈们留下的重要精神财富。小学阶段,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初级阶段,学生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和可塑性,优秀的道德品质形成将对他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定的基础。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非常重要。
          几千年来,中国人始终认为,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一个人立身之本。《弟子规》中说: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告诉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要注意道德修养。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教育学生做人的基本原则。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教人向水学习仁爱不争的谦虚之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退一步海阔天空”。懂得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学会关心,学会宽容,珍惜友谊。我们要将这些“大道理”化成“小故事”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进行指导与修正,进而促成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建构。
          2.传统文化与爱国情怀
          伟大的列宁曾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中华民族经历了千百年狂风巨浪,中华儿女爱国主义情怀始终没有改变。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民族意识,还可以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传统节日和纪念日,每个节日都蕴藉着文化内涵,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节日来历、习俗礼节,感受中华文化的自信。如春节,是中国人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亿万中国人的情感聚合。家人团聚不仅仅是一次亲情的聚会,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每年端午节的祭祀、划龙舟、悬艾叶菖蒲,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表达人们的爱国热情。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记住他们英勇奋斗的革命历程,有力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们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之时,也能感悟传统佳节传递出的爱国情愫。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历代古人的爱国表白,更加坚定了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精神。   
          3.传统文化与审美情趣
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全人类中最重要、最富贵的瑰宝之一。《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它以鞭挞社会丑恶、向往美好生活特别特有的睿智,审视着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还有汉赋、唐诗、宋词达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顶峰,一篇篇风格各异、精彩纷呈古诗文,灿如繁星、艳似百花,打动人们的心灵,扣击读者的喜怒哀乐。清晨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古诗,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还有,中国书法艺术是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不论是软笔书法还是硬笔书法始终保存地道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从指导学生写第一个汉字,从汉字的结构到书法线条的还标准上感悟书法的和谐之美。在欣赏不同的书法作品时,强化对书法的感知能力,开阔艺术视野,进而提升书法审美能力。
          4.传统文化与知识储备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仅包括了历朝历代名人志士的思想、诗作,还包括各种艺术形式和生活技能。小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经典著作了解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老庄孔孟的道德、韩柳欧苏的文章、左班司马的史学、程朱陆王的义理,还有姹紫嫣红的唐诗宋词、绮丽清新的元曲小令、气象万千的明清小说;可以通过欣赏各种地方戏剧了解国粹京剧、地方剧种黄梅戏、越剧、昆曲;可以通过假期旅游了解江南、江北、西南、西北各种不同的风俗人情;可以通过参观各种博物场馆知道中国结、捏泥人等民间艺术……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中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积淀丰富的文化知识,完成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
          5. 情境联结共情体验
          

《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第2单元第6课“传统游戏我会玩”
          传统游戏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你玩过什么游戏,你能简单地一边示范一边介绍给同学听吗?
预设:选择四种有代表性的游戏与全班分享。单人游戏、双人游戏、亲子游戏、群体游戏
师:请一位同学介绍从长辈那里学到什么传统游戏?
生:我采访的长辈是我的父亲,他童年玩的游戏是斗鸡。玩法是:把一条腿弯曲起来,用一只抓住脚腕,另一手抓住小腿,腰板挺直,脚保持弹性,膝盖上下摆动,用弯曲的那条腿的膝盖去顶对面“小公鸡”的膝盖,脚落地的失败。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当“小公鸡“,一起来展示。(展示生教授同伴如何把一腿弯曲,共同演示。)
师:这游戏好玩吗?
全班学生异口同声说好玩,展示生是女生,但更多地激发男生好动、好斗的志气。
          ……
          
   
          六.结束语:
            要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便要思考他们需要怎么样的课。我们品德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发挥在课程资源利用中的主体作用,认真学习课标,细致分析教材主题特点,对可利用的资源精用、活用、效用,才能丰富课程的内容,增加课程的活力,进而增强学生的体验,实现教育的目标。
          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加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游戏学习目标的自主探究与认知,同时也在情感、思想、价值观上有所收获,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实效。也说明,“道法”课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则是文化传承与改革的新追求,展现更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小学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研究》刘刚2002
[3]秦娥《细化品德课堂教学内容,合理引导学生“体验”》[J].课程教学研究2013
          
作者简介:钱六一(1973-06-01),女,汉族,籍贯:浙江杭州,当前职务:年级组长,当前职称:小高,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德育,语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