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梅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黄家塘小学 723000
【摘要】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一、指导预习,诱发兴趣;二、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兴趣 ;三、做游戏,讲故事,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课堂教学 兴趣 积极性 效率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指导预习,诱发兴趣。
预习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是课堂教学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前应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如在指导预习《猫》一课时,我先进行了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平时观察过猫吗?谁知道它是什么样子呢?老舍先生笔下的猫又是怎样呢?长大了的猫性格古怪表现在哪里?小时候的猫淘气可爱又表现在哪里?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回去以后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找一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目标和求知的欲望,有了课前充分的预习,课堂上就会跃跃欲试,各抒己见,水到渠成。
二、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导入布疑则能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知欲,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整堂课的实效。所以在学习新课时,就应在导入这一环节精心设计导语,促使学生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中进入新课教学。
1、巧设悬念,课前激趣。
在导入时,教师用巧妙的语言巧设“悬念”,能把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出来,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如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我巧设“悬念”:“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他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学生精神大振,睁大明亮的眼睛很是期待。我接着说:“带你们去哪里呢?”随即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哦!”学生恍然大悟,但随之设疑,金华在哪里呀?那里是怎样的景象呢?这时,我顺势引语:“同学们,金华的双龙洞在浙江,那里风景优美,有许多奇妙的景观藏于溶洞,像童话世界的迷宫一样,待人寻访。就让我们随作者去金华的双龙洞旅游观光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从而在群情激昂中投入了新课学习。 2、创设情景,直观激趣 。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电子白板,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引领学生听听美妙的音乐,看看生动逼真的画面,欣赏品味生动形象的词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如教苏轼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我先让学生边听古筝乐曲,边观赏西湖的美丽风光(视频),激发学生兴奋愉快的学习情绪,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享受作者所描写的自然界的美。这样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好古诗打下基础。
3、猜谜语,生动激趣。
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则小小的谜语,往往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如教学《白鹅》这一课时,我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形象的谜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很快就猜出谜底。这时我趁机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文:著名艺术家丰子恺笔下的白鹅有什么特点呢?你们想知道吗?请大家打开《白鹅》这一课吧!于是学生迫不及待的打开了文本。在教学实践中,我孜孜不倦探求,还践行了好多激趣导入方法:如插图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音乐歌曲导入......举不胜举。不管使用哪种方法,只要能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兴趣就会事半功倍。
三、做游戏,讲故事,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儿童好动好玩,持久力差,有意注意时间短,容易疲劳,而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要在不断的练习中,才能巩固和熟练。因此,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努力创设语文知识的故事性和游戏性情境,使他们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我在识字教学中经常用“一字开花”,“开火车”、“找朋友”等游戏进行扩词比赛、从而丰富了学生词汇,巩固了字词。“一字开花”就是老师在黑板上先画一朵花,再在花心里写上某一个生字,而后让小朋友口头扩词或板演。如果这个字的朋友多,就在花瓣外再画上一层花瓣,花儿越开越大,学生就越有兴趣,注意力就越集中。如我教“花”这一字时,用“花”字就扩词二十多个,为了进一步巩固字词、一字开花后就进行“开火车”游戏,学生在欢乐的游戏中掌握了知识,特别对那些后进生帮助很大,这样教师就达到较好地传授知识的目的。
总之,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就能提高学习语文的效果,达到学好语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