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举
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第一中学 736100
摘要:“文以载道”,是文人们坚持不懈的追求。高考作文要反映时代精神、社会发展浪潮、价值观及家国情怀。“文以载道”不仅是高中语文新课标所要求的,更是高考强调的“立德树人”的体现。高考作文既是对考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人文素养和思维品质的全面检测,也是反映一个时代社会主题的缩影。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不仅是时代的影子,而且还能培根铸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今年大多数学生的写作反馈分析看,作文题看似简单,实际审题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大部分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阅读的书极其有限,没有形成连续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写作难免会浮于表面,只能就事论事,又掌握的历史知识不多不全,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看问题,写作就没有大的格局和气量
关键词:作文 写作 阅读 历史。
高考作文写作实际上是阅读成果的大检阅。下面我简单分析一下学生普遍的阅读状况。
一、学生到高考才明白欠了很多的“阅读债”
当今,语文教学功利主义思想还很严重,唯分数论,学生老师家长只盯着成绩,没有系统的搞好阅读,导致学生学业到了高中几近枯萎。从小欠下的阅读债,高考你就还不清了。
从家长的层面来看,大都注重考试成绩,没有系统育人蓝图,狭义的认为孩子读课外书,是影响孩子学业的,统统禁止。可是,到了高中阶段学习人困马乏、学业一落千丈、成绩不尽人意之时,只会到处怨天尤人,甚至认为学校不行,老师也没水平,始终认识不到造成这种现状的是谁。
从学校层面看,高中阶段,语文教师一直提倡“书香校园”,可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阅读课,图书馆也徒有虚名,发挥不了应有的功能,这大大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进程,再加上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数理化英上,每天各科的作业都做不完,哪有功夫去读书,这种现状不是个案,全国各地或多或少都存在着。
孩子有读书的欲望,在学校跟风去图书馆借了不少书,但从头到尾认真读过的书不过几本,能反复阅读的人就更少了。造成这种读书浮躁的现象,是孩子作业多,压得喘不过气,等一大堆作业完成到了深夜,这种现状很普遍。
可我们的高考作文题,无论全国卷地方卷,呈现出了越来越强的文学性、哲理性和思辨性,越来越注重联系社会与时代的热点,越来越关注青年学子的成长,对阅读能力的考察逐渐凸显。就以2020年全国二卷作文为例来说明读书的重要性。“携手世界,共创未来”的作文主题,几则材料是引领考生要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入手,来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及守望相助在灾难面前的实际意义,具有很强时代性、思辨性和哲理性。
乍读一看立意似乎一眼望穿,许多考上不假思索就动手去写,然没有深厚的人文积淀,没有很好思辨性和哲理性,想要写好这篇作文还是显得捉襟见肘,写作没有深度,写不出具有远见卓识的作品,究其因是阅读积累不够。
眼下,改变这种现状不能再持续下去,需学校家庭老师全方位配合,非单方面能解决得了的。一方面,我们要合力培养学生的持久阅读习惯,树立耐心。阅读是需要耐心的,总需要挤出时间去读,培养专注的阅读习惯,容不得半点浮躁,读书是文本和读者之间心灵的交流。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是要培养一种以书为伴的良好习惯,从书中感悟人生,理解社会,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读书要有一定的量的积累,从而达到量变到质变。只有阅读量上去了,阅读能力才会有一个质的提升。不要过分纠结于读何种书,我认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读。
二、熟读历史,能赢在了格局胸怀和气量上
孩子认真读历史了吗?没有,在家长和孩子的观念中,历史是副课。历史是什么,其实是给读者一个人生方位坐标。当我们熟读历史,就会掌握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就会找到打开智慧的钥匙,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历史上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读史,能增长我们的智慧。清代学者袁枚谈读书:“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末代吕祖谦说自已读史书的方法是:“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知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以史关照,智慧大增,有了大智慧,才有大的格局,宽广的胸怀。
从2020年全国一卷作文考题可以看出,不掌握历史你就不知如何审题。材料是引导对三个著名历史人物的全面认识,是让考生评价人物,观照现实,从而定位思考个体的发展。这三个历史人物,齐桓公有远大的志向,心胸宽阔,海纳百川,唯才是任,引导学生正方面思考。反观一些同学自私自利,常常为一点鸡毛蒜皮之事小事就和同学、家人甚至老师闹矛盾而,也是一种启迪;鲍叔无私无利、善当伯乐,居于人下而不自愧,以国家利益为先,“先国家而后私仇也”,是何等的大格局、大气量。如此格局和气量,难道不正是青年学子所应学习的榜样吗?
就这道作文题,考察考生要有穿透数千年历史的眼力,也要有胸怀天下的魄力。这启发我们的语文学习要开阔的视野,要广泛涉猎历史典籍。有的学生认为这道作文很难写,因为对一些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知之甚少,故写这篇文章自会捉襟见肘,无从写起。而平时读书广泛又喜好历史的考生,写作这样的作文会得心应手。对历史类书籍感兴趣的同学,会熟知好多典故,如孟母三迁、程门立雪、破釜沉舟、丝绸之路、贞观之治、三顾茅庐等,写文章不会感到无话可说。历史人物的气量也有不同,如齐桓公不计管仲之仇,蔺相如不计廉颇嫉妒,唐太宗不烦魏征进言等,反观周瑜气量狭小,楚怀王不听取屈原忠言等,如果考生比较熟悉,写此文自会文思泉涌游刃有余了。因此,我们要提升写作能力,就要学习历史,努力研究学习传统文化,从历史中汲取自看问题及处理事情的周全能力,全面提升自己的与阅读鉴赏能力与写作思维能力。高考作文命题的材料不管如何变化,真正考察的是阅读理解能力广泛、人文积淀深厚以及写作的思辩能力,这才是应对高考写作能夺取高分的关键能力。
高考作文命题的这种特点也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学生平时要广泛读书,勤思考;学习历史,从历史人物身上得到借鉴;感受历史,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虽然不能弥补孩子缺失的阅读债,但至少想办法既要引导学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竞赛,读典范的文学作品,广泛阅读历史名著;既要读热文时评,又要进行写作思维训练。何愁学生不会审题、不会立意、不会写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