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丽珠1 叶荣灼2
(1.建瓯市第二小学,福建 建瓯 353100;2.建瓯市第一中学附属小学,福建 建瓯 353100)
摘 要 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科学素养的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着眼于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课程,可以通过三个步骤实现探究能力的培养,即:发现质疑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实验操作掌握探究方法;拓展应用体验探究的快乐,让学生在活动中想探究、会探究、乐探究,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探究能力;发现质疑;实验操作;拓展运用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这是中国学生应具备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是着眼于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发展的课程,它超越了学科知识体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实践的有效生活空间。活动是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学生在亲历实践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实践,形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
一、发现质疑——激发探究欲望
哈佛大学有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和思索问题”。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因素。好奇好问是学生的天性,新鲜的事物常常能引起他们的关注,但他们注意到的往往是事物的表面,所质疑的层面比较肤浅。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鼓励学生从生活现象的关键处质疑,有了质疑并有了思维的开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探究指明方向。
1.在矛盾中质疑。生活中事物之间往往存在着“对立”的关系,这种对立构成了“矛盾”,但矛盾的事物之间隐藏着科学秘密,需要通过探究才能发现。在矛盾的冲突处,学生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形成探究的主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如小鸡破壳的过程对于身处城郊及农村的学生并不陌生,小雏鸡轻而易举地从蛋壳中外出,可见鸡蛋壳又脆又薄,然而 “大力士PK小鸡蛋”的游戏中,任凭学生使出全身的力气也无法握破鸡蛋壳,不难看出小蛋壳是如此的坚硬。然而两种现象却是相互矛盾的,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无比好奇,引发质疑:为什么小鸡用稚嫩的喙能啄破蛋壳,而我们用全身的力气却无法握破蛋壳?什么情况下蛋壳易破?什么情况下蛋壳不易破?为什么妈妈煎鸡蛋前轻轻一磕鸡蛋蛋壳就裂了?小蛋壳蕴含什么学问?用什么方法探究其中的奥秘呢?……学生从相互矛盾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梳理出活动主题为《小蛋壳 大学问》,激发探究学习的欲望,为下一环节的探究活动指明了方向。
2.在差异中质疑。事物的外在差异学生容易分辨,而内在差异却有其成因,蕴涵客观存在的规律,需深入探究才能明白其中道理。在活动中要关注活动生成,在差异中发现问题,大胆猜测,提出问题。猜测并不是胡猜乱想,没有猜测就没有探究的方向,更谈不上科学的发现。如《探究摆钟快慢的奥秘》主题活动中,小组合作测定摆速,然而各小组在1分钟摆摆动的次数各不相同,是学生操作失误还是另有原因呢?再一次合作操作,然而结果还是不同。学生感到无比好奇,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摆摆动的次数?通过认真观察各组的单摆计时器,学生大胆猜测,提出问题:摆摆动的次数与摆锤的重量有关,与摆杆的长短有关,还是与摆幅的大小有关?学生从操作结果的差异中发现质疑,为探究奠定了基础。
科学始于好奇,学生质疑能力、提问能力的培养是探究行为的开始,应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当然,质疑问题的聚焦点有多处,在活动中应引导学生把握活动的冲突点和关键处,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梳理问题、确立有价值的问题持续、深入探究,防止主题活动浅尝辄止。
二、实验操作——掌握探究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通常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学生通过调查、实验、探究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才能发展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因此,结合活动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如:操作、研究、实验、制作等,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热情,形成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1.对比实验,探究问题
实验是进行探究的好方法,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进行对比实验,通过有意识地改变某个条件来证明改变的条件和实验结果的关系,是探究问题的好办法。对比实验便于学生观察,直观准确获取信息,实验结论更具准确性和说服力。但对比实验要确保实验的公平,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其他因素应该保持一样。
《小蛋壳 大学问》的主题活动中,学生共同设计对比实验计划,并提出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他们利用两个半截的鸡蛋壳,一组模仿雏鸡啄壳实验,用削尖的铅笔当喙,让铅笔从一定高度自由下落,由内向外啄鸡蛋壳。另一组在相同的条件下,改变扎的方向,由外向内扎鸡蛋壳。每位学生规范操作两组对比实验,认真有序地观察实验现象,大部分学生发现:由内向外啄鸡蛋壳,蛋壳易破,而由外向内扎鸡蛋壳,蛋壳不易破。这两种现象中蕴含着什么科学道理呢?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询问科学教师获得了知识,原来由外向内的运动过程是受到拱形曲面的影响,拱形曲面是容易将力量分散的,这样对问题的探究才做到深入。
2.合作实验,验证猜想
牛顿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的特点,教师指导学生明确问题后,不妨让学生在实验前自己提出假设,点燃智慧的火花,增强行动的计划性,激发对科学探究的热情,使实验活动有明确的指向和目的。如《探究摆钟快慢的奥秘》的主题活动,学生大胆猜测哪些因素影响了摆的快慢,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验。由于这项实验需要操作摆的人员、记数员、测量员、计时员、记录员等,是需要小组成员合理地分工才能让实验更高效。各小组通过控制其中两项条件,变换测定的对象,得出实验的数据。当同一项实验,小组间产生差异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重新通过规范操作获取数据。通过合作实验,得出科学的结论,验证了学生的猜想,激发科学探究的热情。
当然,探究的方法有许许多多,在开展实践活动中应指导学生根据主题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研究问题,使探究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深入地进行,在研究中亲历探究过程,掌握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深度探究的意识。
三、拓展应用——体验探究快乐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指出: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主题活动探究的问题来源于生活,问题的解决应用于生活,体现综合实践活动服务于生活的实效性。学生通过实践,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究生活领域,增强探究和创新能力,体验探究的快乐,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如《小蛋壳 大学问》的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比实验探究曲面结构能将力量分散的特点,感受到薄壳结构的奥秘。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发现自然界中薄壳结构无处不在,不仅是乌龟、螺、蚌类具有薄壳,而且植物中各种坚果,人体的脑壳,都是薄壳。薄壳原理在建筑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有用料少,跨度大,坚固耐用的优点。如上海世博会上沙特阿拉伯馆、日本馆,国家大剧院、水立方、悉尼歌剧院等都是采用薄壳原理建造。原来小蛋壳蕴含着科学的奥秘,主题实践活动向生活领域拓展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探究的快乐,增强探究乐趣。
教育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让学生按既定的模式接受式的学习,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问题,养成探究问题的习惯,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才能让学生享受获取知识的快乐,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邹开煌.综合实践活动指南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与培训资源库[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
3.张华.论教师的课程领导[J].福建教育,2018(4).
4.沈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力表现目标序列及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雷丽珠,女,建瓯市第二小学,高级教师;叶荣灼,男,建瓯市第一中学附属小学,高级教师
基金项目:2017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立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践的研究”(JZ170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