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恩豪 张敏 董娴宁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山东青岛 266100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免疫组化技术、常规技术应用于肿瘤病理诊断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1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诊断满意率以及相关诊断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诊断结果满意率(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诊断结果满意率(65.00%);对照组患者心理顾虑(68.18±3.46)评分、生理问题(69.74±5.32)评分、信任感(72.94±5.80)评分均低于观察组心理顾虑(88.72±4.28)评分、生理问题(89.71±7.10)评分、信任感(93.16±10.84)。结论:在肿瘤病理诊断中使用免疫组化技术效果更为显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免疫组化技术;常规技术;肿瘤病理诊断;效果
最近几年,肿瘤疾病发生率逐渐上升,其主要原因是肿瘤患者在发病初期病症不明显,致使大多数患者常常错过最佳治疗时期。当前,肿瘤临床诊断中的CT诊断与磁共振成像诊断效果欠佳,这些常规诊断方法虽然具有较高的诊断概率,但是误诊率也比较高[1]。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将对免疫组化技术、常规技术应用于肿瘤病理诊断中的效果进行比较,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技术,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23~42岁,平均年龄(31.27±1.68)岁,其中血管瘤5例、肝癌18例、转移性肿瘤30例、内胆管癌7例;观察组60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22~41岁,平均年龄(30.73±1.70)岁,其中血管瘤5例、肝癌18例、转移性肿瘤30例、内胆管癌7例。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技术诊进行诊断,依照患者肿瘤类型、病灶大小以及生长位置予以活检穿刺,并在其超声检查中对患者病灶中的肿瘤组织样本同标准组织样本进行对比。
观察组患者实施免疫组化技术进行诊断,对患者肿瘤样本组织予以提取,将其在甲醛中浸泡12小时,然后流水冲洗,随后将患者肿瘤样本组织依次放入梯度脱水液中各浸泡1小时、透明及浸蜡液各浸泡1小时,最后将脱水完成肿瘤样本组织埋在石蜡中,并将其厚度控制在3微米左右,并对切片组织进行免疫组染色。待肿瘤样本组织免疫组染色以后,在温度为37℃且浓度为3%的过氧化氢中浸泡15分钟,然后再将肿瘤样本组织放置在蒸馏水中清洗3分钟,随后用110℃的高压锅对其予以修复。待肿瘤样本组织修复结束后,将其在PBS溶液中清洗5分钟,然后滴加一抗常温中孵育1小时,随后重复PBS清洗步骤,并在肿瘤样本组织中添加Ultrasen Sitive TMSP试剂,再次进行常温孵育,最后用DBA显色,苏木素复染且用树胶封固。
1.3临床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管瘤、肝癌、转移性肿瘤、内胆管癌诊断结果;
(2)依照本院实际情况制定问卷调查表,分别对患者的心理顾虑、生理问题以及信任感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检查依从性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诊断结果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诊断结果满意率(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诊断结果满意率(65.00%),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诊断结果满意度对比分析表 [n(%)]
.png)
3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飞速发展,免疫组化技术在肿瘤病症诊断中得以广泛应用,但是该种诊断方式只起到辅助作用。肿瘤患者在实施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时,应使用HE切片对患者肿瘤样本组织予以观察,并将其观察结果作为临床诊断基础依据,然后将患者肿瘤样本组织依照实验室检验需求予以筛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肿瘤样本组织诊断结果符合相关要求[2]。在对肿瘤患者样本组织进行病理诊断时,免疫组化染色未能对患者肿瘤样本组织予以准确判断,需要通过几种检验技术依照检验次序有条不紊的进行诊断,从而取得较为准确的诊断结果。一般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时,需要选择20种以上的抗体才能符合病理诊断需求,为了节约病理诊断成本,病理医生需依照患者病症实际情况选择抗体,其主要原因时各种类型抗体均具有特异性,不同类型的抗体所表现出来的情况也各不相同[3]。例如:细胞角蛋白阳性肉瘤在病理诊断中,不能因诊断结果为阳性就将其病症归为癌症。
与常规诊断技术相对比而言,免疫组化技术在对患者予以诊断时,需要查看患者肿瘤样本组织的内部情况,对其抗原体予以定量定性研究,并将抗体与抗原体予以优化结合。当前,较为常用的免疫组化技术是石蜡切片法,其主要原因是石蜡切片法可以良好保存患者肿瘤样本组织形态,方便病理科医生对肿瘤样本组织中的染色体进行观察,同时还能增加肿瘤样本组织的保存时间[4]。值得注意的是,石蜡切片在制作过程中需使用甲醛溶液,由于甲醛溶液容易对肿瘤样本组织产生不良影响,病理医生需在使用甲醛溶液后对其样本组织予以修复。另外,免疫组化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不会对患者自身疾病产生不良影响,避免患者在病理采集时出现排斥、抗拒等不良心理情绪,增加患者诊断依从性,促使患者可以积极配合临床治疗[5]。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诊断结果满意率与诊断中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同常规技术诊断法相比,肿瘤患者在实施免疫组化技术时病理诊断率较高,防止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延长患者生命期限,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综上所述,在肿瘤病理诊断中常规技术与免疫组化技术都具有一定作用,但是免疫组化技术肿瘤病症诊断率更高,增加患者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段裴.比较免疫组化技术、常规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11):122-123.
[2]曹美荣,白春侠.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03):55.
[3]刘鑫.常规超声对甲状腺滤泡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1):45-46.
[4]王晓冰,李华.微波-LDP免疫组化技术在肿瘤病理快速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肿瘤杂志,2002(06):416-417.
[5]李维华.免疫组化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J].人民军医,1997(10):612-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