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导丝定位可疑淋巴结在评估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15期   作者: 付慧,李毅,穆为民,吕艳丽
[导读] 探讨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可疑淋巴结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 (SLNB)在评估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
        付慧,李毅,穆为民,吕艳丽
        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北京 101300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可疑淋巴结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 (SLNB)在评估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术前在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可疑淋巴结,手术中行SLNB和超声定位的可疑淋巴结活检,对SLN、可疑淋巴结分两组标本行病理诊断,比较两者评估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的差异。结果 SLNB检出率为93.5%,可疑淋巴结检出率为99.3%。术后病理证实,腋窝淋巴结阴性118例,腋窝淋巴结阳性21例,其中SLNB阳性17例,SLNB联合可疑转移淋巴结活检阳性21例。SLNB有4例假阴性,假阴性率19.0%(4/21),敏感性81.0%(17/21),准确率96.9%(126/130)。SLNB联合可疑淋巴结活检预测腋淋巴结状态未见假阴性,敏感性100%(21/21),准确率100%(139/139)。较单纯SLNB,SLNB联合可疑淋巴结活检能显著降低假阴性的发生,两种方法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01。结论 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可疑淋巴结联合SLNB预测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状态优于单纯SLNB,且操作简单,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乳腺癌;可疑淋巴结活检;超声引导导丝定位;前哨淋巴结活检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高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 [1 ] 。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ALN)是乳腺癌最重要的淋巴转移途径,其性质对判断乳腺癌的临床分期、选择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意义重大。前哨淋巴结( sentinel lymph node ,SLN) 作为肿瘤转移的第一站淋巴结,可反映整个乳腺淋巴引流区域的肿瘤转移情况。但目前SLNB的假阴性率和准确性等问题是影响该技术广泛推广的重要因素[2] 。本研究使用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可疑淋巴结联合亚甲蓝染色法行SLNB,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39例早期乳腺癌患者SLNB联合可疑淋巴结活检的探索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纳入2015年6月至2019年8月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乳腺中心收治的139例原发性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年龄29 ~77岁、平均53岁。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设备及材料 GE E9彩色多普勒诊断仪,9-15MHz高频探头。导丝采用美国巴德公司乳腺定位针,规格9cm。亚甲蓝注射液,(江苏济川制药有限公司),规格2 ml∶20mg。
1.3方法
1.3.1 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可疑淋巴结的方法
        术前超声扫描病灶同侧ALN,寻找可疑淋巴结。详细记录可疑淋巴结的各项特征(淋巴结大小、形态、回声、皮质厚度、血供特点)。根据超声图像和探及淋巴结的位置,导丝从线阵探头侧边缘处倾斜30°进针,使导丝头部的倒钩穿入可疑淋巴结内。定位结束后,无菌敷料覆盖。
1.3.2 亚甲蓝染色SLN示踪方法
   常规消毒铺无菌巾,用1ml注射器抽取0.5 ml亚甲蓝注射液,术前10分钟在患侧乳晕周围或肿瘤周围,分4-6点行皮下注射并轻轻按摩,术中沿蓝染淋巴管的引流方向分离寻找蓝染淋巴结,如可疑淋巴结与前哨淋巴结一致则一并取出。如不一致再沿导丝将可疑淋巴结取出。术后将切除的蓝染淋巴结、导丝定位可疑淋巴结、导丝定位并蓝染的淋巴结分别袋装送病理检查。
1.3.3 手术切除ALN的病理判定
   由2位以上高年资病理科医师进行诊断。所有SLN标本均行石蜡包埋,连续切片,HE染色并作出诊断。比较单纯SLNB与SLNB联合可疑淋巴结活检预测腋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和假阴性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种淋巴结活检方法的差异用Fisher’S精确概率法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SLN与可疑淋巴结活检情况
  139例患者术前均行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可疑淋巴结及亚甲蓝染色,其中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成功138例,失败1例。成功染色SLN130例,失败9例。可疑淋巴结检出率为99.3%(138/139),其中每例检出可疑淋巴结l~7枚不等,平均1.6枚。蓝色染料法SLN检出率为93.5%(130/139),其中每例检出SLN l~9枚不等,平均2.4枚。其中74例术中证实可疑淋巴结即为SLN,符合率为56.92%(74/130)。
2.2 术后病理检查结果
        术后病理证实,腋窝淋巴结阴性118例,腋窝淋巴结阳性21例,其中SLN阳性17例,SLNB联合可疑淋巴结活检阳性21例。单纯SLNB方法4例假阴性,假阴性率19.0%(4/21),敏感性81.0%(17/21),准确率96.9%(126/130)。SLNB联合可疑淋巴结活检预测腋淋巴结状态未见假阴性,敏感性100%(21/21),准确率100%(139/139)。
2.3 统计结果分析
   SLNB联合可疑淋巴结活检预测腋窝淋巴结状态的假阴性率较单纯SLNB降低,两种方法间有显著性差异。(表1)
表1  单纯SLNB与SLNB联合可疑淋巴结活检的比较(例)
      
3讨论
SLNB在乳腺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是目前乳腺外科极具潜在研究价值的一个领域。通过前哨淋巴结活检可了解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如果SLN阴性则可避免ALND或只进行低位ALND,不仅简化了手术的步骤,而且避免了各种术后并发症。然而SLN假阴性会影响分期,从而影响治疗的选择,最后有可能影响生存率,如何降低SLNB假阴性率已成为当前医学研究的一大热点。
目前认为SLNB假阴性的原因可能还跟前哨淋巴结活检方法学的技术、适应征的选择及病理检查方法有关。但尚无大样本随机研究的结果显示其假阴性率控制在5%以下。既往在术中探查或B超、MR、PET引导下的腋窝4~5个淋巴结采样活检的一些研究结果[3]表明,其假阴性率与SLNB相似。继之有小样本的研究结果显示将4个淋巴结切除作为SLNB的补充降低了假阴性率,但文献报告结果并不一致[4]。基于以上情况,我们运用术前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可疑淋巴结,术中行亚甲蓝示踪的方法行SLNB,从而使基于淋巴引流的SLNB与基于影像学改变的可疑淋巴结活检结合起来。本研究结果腋窝可疑淋巴结活检联合前哨淋巴结(SLN)活检预测腋窝淋巴结状态的假阴性率为0%,较单纯SLNB的假阴性率19.0%有降低趋势,也支持此理论。本研究中,导丝定位的可疑淋巴结多数与SLN符合率为56.9%(74/130),稍低于国内相关报道73.8%(31/42) [5]。这可能与本研究入组患者病情早期,腋下淋巴结较小,早期的淋巴结转移不至于引起淋巴结大小和结构的显著变化有关。术前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可疑淋巴结使SLNB更容易操作,减少盲目性,减少了手术时间,进一步减少了手术造成的创伤,提示可疑淋巴结活检是SLNB有效补充,两者妥善结合有更好的安全性及应用前景。
   综上,本研究显示术前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可疑淋巴结有助于SLN的定位,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可疑淋巴结活检联合SLNB预测早期乳腺癌ALN状态优于单纯SLNB,适合在我国各级医院推广,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Ferlay J, Colombet M, Soerjomataram I, et al. Estimating the glob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2018: GLOBOCAN sources and method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2019, 144 (8): 1941-1953.
[2] Goyal A, Newcomen RG, Chhabra A, et al. Factors affecting failed localization and ?false·-negative rates of sentinel node biopsy in breast cancer-··results of the ALMANAC validation phase[J]. Breast Cancer Res Treat,2006,99(2):203-208. ?
[3] Ahlgren J, Holmberg L, Bergh J, et al. Five-node biopsy of the axilla:an alternative to axillary dissection of levels I-II in operable breast cancer[J]. Eur J Surg Oncol,2002,28(2): 97-102.
[4] Gui GP, Joubert  DJ,Reichert R,et a1.Continued axillary sampling is unnecessary and provides no further information to sentinel node biopsy in staging breast cancer[J].Eur J Surg Oncol,2005,3l(7):707-714.?
[5] 王玉龙,董海燕,李庆等.超声定位下可疑淋巴结取样在早期乳腺癌手术中的临床研究[J].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2011,5(3):167-1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