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辉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医院 河北 保定 071300
摘要:目的:研究七氟醚-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对创伤患者应激反应及术后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140例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组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n=70)与观察组(n=70),分别给予两组患者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与七氟醚-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后的应激反应,比较患者的认知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麻醉后观察组患者的MAP、HR以及SPO2、PETCO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的MMSE评分、TMT完成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七氟醚-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能对创伤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起到稳定作用,是非常理想的麻醉手段,值得应用。
关键词:七氟醚;瑞芬太尼;复合麻醉;应激反应;认知功能
外科麻醉手术后患者常会因为系统功能紊乱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导致患者丧失独立生活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如何规避术后认知功能障碍逐渐成为外科手术关注的重点。本文主要探讨七氟醚-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对创伤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术后认知功能等方面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140例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组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n=70)与观察组(n=70)。对照组中有男性36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48.56±3.48)岁;外伤部位:腰部外伤21例、四肢骨折18例、胸肺挫裂伤15例、脑外伤8例、多发性外伤8例。观察组中有男性38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48.63±3.44)岁;外伤部位:腰部外伤20例、四肢骨折18例、胸肺挫裂伤16例、脑外伤10例、多发性外伤6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前均注射0.5mg阿托品与0.1g苯巴比妥钠,进入手术室后即刻建立静脉通道,严密监测患者的MAP(平均动脉压)、HR(心率)以及SPO2(血氧饱和度)、PETCO2(呼吸末二氧化碳),同时两组患者均按照实际情况注射瑞芬太尼,浓度设置为3ng/ml,诱导时间控制在2~3min内。
对照组患者静脉输注丙泊酚1.5~2.0mg/kg、咪达唑仑0.05mg/kg以及维库溴铵0.1mg/kg,于3min之后进行气管插管。插管操作结束连接麻醉机,将呼吸频率设置为12~14次/min,氧流量设定为1.0L/min。观察组患者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3~1.0μg/(kg.min),持续吸入七氟醚1%~2%。手术期间观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依据实际需要调整瑞芬太尼和七氟醚的用药量,让瑞芬太尼的浓度维持在3mL/kg,手术结束在切口处注射浓度为2%的盐酸利巴卡因3~5mL。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期的MAP、HR以及SPO2、PETCO2水平;记录患者手术前与手术后的MMSE评分,评分内容涉及地点定向、记忆力、计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共计30分,得分低于24分视为认知功能障碍,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完成TMT的时间,具体操作即纸面上散乱分布1~25,让患者将所有数字按照固定顺序连接起来,统计用时。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所得数据,研究涉及的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检验时分别采用t方法与X2法,将P<0.05作为数据差异显著的检验标准。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不同时期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见表1,可以发现在麻醉后10分钟起,观察组患者的MAP、HR以及SPO2、PETCO2水平即与对照组显现出明显变化,差异显著(P<0.05)。
表1 两组患者不同麻醉时间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
分组 麻醉前5分钟 麻醉后10分钟 手术开始时 麻醉完成后 手术结束时
对照组 MAP
.png)
3.讨论
七氟醚作为一种新型麻醉药物,无特殊气味,对患者的呼吸道刺激小,具备起效快、苏醒快等优势,近些年来多用于外科手术吸入麻醉当中。瑞芬太尼为u型阿片受体激动剂,半衰期短,能被患者的机体迅速清除,因此患者麻醉后苏醒较快。本次对我院部分外伤患者采用了七氟醚-瑞芬太尼联合麻醉,结果显示麻醉效果良好,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七氟醚-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能对创伤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起到稳定作用,是非常理想的麻醉手段,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公丕英,王守田,宋彬,魏凤香,孟轶男. 七氟醚-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对创伤患者应激反应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04):542-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