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预后情况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9期   作者:杜亚玲
[导读]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采用长期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对预后的影响
        杜亚玲
        个旧市人民医院 云南 个旧 661000
        【摘要】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采用长期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定10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时间选择:2018年3月-2019年4月,随机电脑排序分组:参照组与研究组,各53例,其中,参照组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行长期抗病毒治疗。对比和分析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情况的变化、两组死亡和肝癌的概率。结果:治疗之前,两组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无差异(P>0.05);治疗之后,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低于参照组,且研究组的白蛋白高于参照组,P值<0.05;就研究组而言,死亡和肝癌的概率低于参照组,P<0.05,具有显著差异。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长期抗病毒治疗,可以改善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避免病情恶性发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长期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预后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情通常情况下,较为严重,治疗的难度也比较大,并且还存在较多的并发症,预后效果较差,还很容易出现肝功能衰竭,造成患者死亡[1]。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应用拉米夫定等药物维持长期的抗病毒治疗,能够明显的调整患者的肝功能,稳定病情发展,为了进一步的分析其可行性。本文对10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其进行长期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对预后的影响。
1信息资料与方法
1.1临床基本资料
        选定10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纳入研究,病历时间选择范围:2018年3月~2019年4月,采用电脑随机排序进行分组,将所有的患者分成参照组(n=53)与研究组(n=53),其中参照组男33例,女20例,年龄上限81岁,下限为28岁,平均59.00±4.50岁;研究组男34例,女19例,年龄上限82岁,下限为28岁,平均59.55±4.73岁;
        组间资料对比,差异性不强,P>0.05。
1.2方法
        参照组使用常规的护肝,营养支持,抗纤维化等治疗,治疗时间为六个月。
        研究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加行长期的抗病毒治疗[2],即每日服用一次拉米夫定(葛兰素史克制药(苏州)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58),剂量为0.1克,600毫克的替比夫定(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0028),一天一次,10毫克的阿德福韦酯(福建广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0198),一天一次,以及0.5毫克的恩替卡韦(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0062)[3],一天一次,倘若患者出现了拉米夫定,替比夫定耐药性,则可以替换成1毫克的恩替卡韦。
1.3观察指标
        记录和分析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情况的变化,包含: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白蛋白。
        记录和分析两组死亡和肝癌的概率。
1.4数据处理
        本次实验所有患者的数据均采用EXCEL SPSS23.00软件分析数据。涉及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记录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情况的变化,并采用T值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的形式记录两组死亡和肝癌的概率,并采用“X2”进行检验, p<0.05为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情况的变化
        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情况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之后,研究组的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低于参照组,且研究组的白蛋白高于参照组, P<0.05,差异性显著,见表1。

2.2对比两组死亡和肝癌的概率
        研究组的死亡率和肝癌的概率均低于参照组,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2。

3讨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最基本的治疗为抗病毒治疗,通过对病毒复制进行阻抑,达到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有利于病情的转归、降低死亡率。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对于抗病毒的效果较为显著,但是在治疗肝硬化,干扰素出现的不良情况几率较高,很容易造成肝衰竭,所以临床均采用核苷类似物进行治疗。拉夫米定作为基本的抗病毒治疗药物[4],效果显著;阿德福韦酯作为阿德福韦的前体,进行吸收和分解,安全性较高;恩替卡韦则是通过复制活跃期的病毒起效,通过肾脏进行排泄,并且不会和其它的药物起到反应,但可能会影响其它药物的血药浓度,替比夫定和拉米夫定之间可能存在交叉耐药的情况[5],因为食物影响的几率较小,一般出现不良反应,也能够自行缓解,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患者的耐药性,并且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综上所述,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实施长期抗病毒治疗,有利于患者各项肝功能各项指标的改善,避免病情恶性发展,治疗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杨汉泽.抗病毒治疗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6,32(6):1104-1107.
[2]臧红,肖珑,刘婉姝, 等.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恢复患者的长期预后[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7,31(2):137-141.
[3]尚宁,安萍.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预后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2):65-66.
[4]张晓鹏.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长期抗病毒治疗的预后情况探究[J].饮食保健,2019,6(15):22.
[5]孙银平,林承春,俞剑伟.长期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及转归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31):61-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