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晕厥患者的临床特征研究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9期   作者:李晓冉
[导读] 目的 分析和探究急诊晕厥患者的临床特征
        李晓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100029
        【摘要】目的 分析和探究急诊晕厥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随机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急诊晕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临床检查资料给予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所有120例晕厥患者中,有75例(62.5%)血管抑制型患者,有38例(31.67%)心脏抑制型患者,有7例(5.83%)混合型患者;其中有52例(43.33%)患者存在晕厥前兆,如恶心、多汗、胸闷、头晕、眼前发黑等;有32例(26.67%)患者出现了脑电图或心电图异常。结论 在对急性晕厥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对其临床特征给予全面、系统的研究,以便及早做出正确诊断,然后制定针对性、系统性的治疗方案,既可以挽救患者生命,而且还可以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治疗及愈后效果。
        【关键词】急诊晕厥;临床特征

        晕厥属于是临床急诊科发病率比较高的一类疾病,其在门诊患者中占比达到了3%以上。临床研究发现,晕厥主要特征为短暂持续、速发或者自发性完全恢复,具有多方面的诱因,主要是因为广泛性、一过性大脑低灌注导致的短暂意识丧失。为了提高急诊晕厥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就需要探讨晕厥病因,并作出针对性、全面性的急诊评估,以确保患者病情可以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诊断和对症治疗,进而确保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随机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急诊晕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满足临床晕厥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在15-68岁,平均(46.5±1.4)岁,所有患者在临床方面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在入院后,120例急诊晕厥患者均接受病史询问、心动图检查、体格检查、生化检查,具体如下:(1)病史询问:医护人员在急诊晕厥患者入院后,需要向其家属或亲友询问患者的年龄、病程、晕厥持续时间、发作次数、晕厥诱因和先兆、体征表现、晕厥症状及具体用药情况等;(2)心动图检查:借助超声心动图及12导联心电图来对患者开展持续性动态心脏监测,同时,如果怀疑为脑源性晕厥患者时,还需要借助脑脊液检查、动态脑电图和头部CT/MRI等开展全面检查。(3)体格检查:对患者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给予全面检查,主要查看患者的腱反射、眼底、脑神经、本体感觉及闭目难立征等等指标,同时对患者的心音、心率、心率及心脏杂音进行听诊;(4)生化检查:对患者的血糖、血红蛋白、血脂、心肌酶谱、电解质及电解质等进行常规检查,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给予气血分析。如果上述检查不能够确诊时,可以借助直立倾斜试验来对其是否为血管迷走性晕厥进行判断。
1.3判定标准
        结合直立倾斜试验判定标准来对晕厥发作的疾病类型进行判断和分类,具体类型如下:(1)心脏抑制型。

当患者出现晕厥时,一般会呈现出心律骤然降息,或者出现交界性心律表现;或者且窦性心律<50次/min;或者窦性停搏时间大于3s;或者出现一过性超过2度的房室传导阻滞;(2)血管抑制型:当患者出现晕厥时,一般会伴随有血压下降的现象,且平均动脉压下降值超过了25%或收缩压<50mmHg,且60s后可以恢复正常;(3)混合型:当患者出现晕厥时,上述两种情况具有可能出现。
1.4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选择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了百分数(%)给予表示,组间研究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如果P<0.05,则反映研究数据差异具备一定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所有患者晕厥疾病类型对比
        本次调查与统计发现,在所有120例晕厥患者中,有75例(62.5%)血管抑制型患者,有38例(31.67%)心脏抑制型患者,有7例(5.83%)混合型患者。
2.2晕厥原因
        通过对120例晕厥患者来进行分析发现,其中50例心源性晕厥(41.67%),对其进行心电图检测发现存在明显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主要是由于心排血量显著减少、心脏功能出现异常引起。41例脑源性晕厥(34.17%),主要是因为脑部血液供应过程中,血管出现循环障碍,进而诱发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常见病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诱发的管腔闭塞、狭窄和颈部疾患导致的椎动脉受压。10例血液代谢成分改变性晕厥(8.33%),主要是由于过度换气综合征和低血糖导致,以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饥饿患者为主。9例反射性晕厥(7.5%),其中5例体位性低血压性晕厥、3例排尿性晕厥、1 例剧咳性晕厥,其一般是由于压力感受器反射弧传入通路出现了功能障碍,导致全身心输出量减少、血管扩张,进而诱发脑灌流量降低所致。
2.3临床特征
        在所有120例晕厥患者中,108例(90.0%)晕厥患者是第一次发作,有12例(10.0%)患者是多次发作;其中有110例(91.67%)患者发作持续时间≤5min, 10例(8.33%)患者发作持续时间>5min;52例(43.33%)患者存在晕厥前兆,如恶心、多汗、胸闷、头晕、眼前发黑等;89例(74.17%)晕厥患者是由于不同诱因刺激而发病,如神经刺激、精神刺激、长时间站立、服用降糖药物等。在对所有120例晕厥患者进行脑电图、心电图检查发现,有32例(26.67%)患者出现了脑电图或心电图异常。
3.讨论
        晕厥属于临床发病率比较高的一类急症,严重危及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通常情况下,在全身耗氧总量中,人脑耗氧量占比20%,在血糖含量、大气压力正常的基础上,要想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则需要依赖大脑供血系统,如果脑血流量在短时间内出现瞬间下降时,就会诱发晕厥。临床医学研究发现,大部分急性晕厥症状一段时间后可以自行好转,但是仍然存在致残、致死危险,尤其是高龄患者,具有比较差的预后效果,因此需要给予高度重视。临床上,大部分急性晕厥患者发作前无任何前兆,仅有少部分患者存在恶心、呕吐、头痛、乏力等晕厥前兆,其可以作为急诊晕厥患者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参考依据。在对急性晕厥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给予密切的观察和记录,如果发现异常要给予及时的抢救,以此来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在对急诊晕厥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过程中,最好选择仰卧位,保持患者头部偏向一侧,以免呕吐诱发患者出现窒息的现象,并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来给予氧气、心电图监测、输液处理,这样既可以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和改善,而且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洪林.急诊晕厥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19,8(22):164-165.
[2]李晓斌,曾婷.老年性晕厥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J].海南医学,2019,11(14):138-139.
[3]于秋飞,杨颖,王婷.急诊晕厥83例临床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8,9(1):91-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