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宁 胡竑韡 苏珅
上海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 上海市 200070
摘要:目的:探究对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行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腹腔镜治疗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在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0例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均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入路的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实验组患者采取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的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均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要低于常规组。结论:对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开展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腹腔镜治疗术,可加快患者恢复进程,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几率。
关键词: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胆囊后三角;入路
引言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得以改变。现如今人们的胆囊结石、慢性胆囊此类胆囊性疾病的发生几率不断增加,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疾病的主要临床治疗手段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较而言,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具备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进程快的优势。相关研究表明常规LC仍旧存在损伤患者胆道的问题,该问题的发生与胆囊三角解剖不当有着一定关系。本次主要探究对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行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LC的治疗效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0例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75例常规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36例,组内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7.37±4.28)岁,组内患者的平均病程为(1.44±0.27)年;75例实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37例,组内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7.49±4.33)岁,组内患者的平均病程为(1.51±0.22)年。
1.2纳入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1)临床资料较为完整,经由影像学检查之后确诊为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的患者。
(2)手术耐受性较为良好的患者。
(3)治疗依从性较为良好的患者。
(4)经由患者或是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2.2排除标准
(1)有上腹部手术病史的患者;
(2)患有严重性心肺功能不健全的患者;
(3)存在精神障碍的患者。
(4)存在免疫功能紊乱以及凝血功能存在障碍的患者。
(5)妊娠期、哺乳期的患者;
1.3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在术后均进行常规性的抗感染治疗工作。
1.3.1常规组
对常规组患者进行常规入路LC。(1)引导患者取仰卧体位;(2)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全麻之后,开展常规消毒以及铺巾工作。(3)在患者脐下缘区域做1cm左右的切口并建立气腹,借助腹腔镜对患者腹腔进行仔细探查。(4)采取“三孔法”进行手术操作,在置入操作器械期间若患者的胆囊出现严重性肿胀问题,需先对其穿刺减压处理,对于腹腔黏连严重的患者需要优先分离周围的黏连组织;(5)选择从前三角区域入路,剥离胆囊管以及动脉,同时夹闭切断胆囊管之后切除患者的胆囊。(6)上述工作完成后放置常规引流管,并缝合手术切口。
1.3.2实验组
对实验组患者进行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LC。(1)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LC的手术前期操作内容与常规组一致。(2)反转胆囊壶腹部,将患者的胆囊后三角区暴露在视野范围内,切除浆膜,钝性解剖胆囊后三角区相关组织,显露患者的壶腹部以及胆囊管。(3)在紧贴壶腹之后打开胆囊浆膜层并将其进行分离,前后穿通三角区域。(4)剥离胆囊管以及动脉,同时夹闭切断胆囊管之后切除患者的胆囊。(5)上述工作完成后放置常规引流管,并缝合手术切口。
1.4临床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
(2)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
1.5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代表组间比较存在差异统计学价值。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
75例常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40.33±4.22)min,术中出血量为(38.87±4.27)ml,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26.94±2.04)h,住院时间为(6.32±0.37)d。
75例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8.03±3.24)min,术中出血量为(30.72±4.49)ml,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22.98±2.11)h,住院时间为(5.04±0.12)d。
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t=7.9724,p=0.016)。
实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t=7.5918,p=0.032)。
实验组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t=6.3927,p=0.022)。
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t=8.9457,p=0.019)。
2.2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
75例常规组患者中,胆道损伤患者有1例,出血患者有1例,胆漏患者有1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
75例实验组患者中,胆道损伤患者有2例,并发症总发生率2.67%。
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要低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x2=8.9374,p=0.011)。
3结论
随着微创技术在临床医疗中应用普及范围的扩大,LC以逐步代替传统开腹式手术方法,成为胆囊疾病治疗的首选治疗手段。LC对于手术人员个人要求相对较高,由于手术操作空间相对较小,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的个人病情较为复杂,常规入路LC极易导致胆道损伤,影响手术治疗成效,因此本次研究选择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LC。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均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要低于常规组。这是由于胆囊后三角位置较为固定,受到胆囊炎症的反应相对较小,同时胆囊后的三角操作空间相对较大,手术解剖期间的手术视野优良,有效避免盲目操作所引发的胆管损伤问题。
综上所述,对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开展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腹腔镜治疗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丁朋举.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腹腔镜手术对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的疗效[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0):1774-1776.
[2]沈剑涛,汪东树,宋康颉.经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J].医学综述,2019,25(18):3741-3745.
[3]刘怀权.不同Calot三角解剖入路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吉林医学,2019,40(07):1564-1565.
[4]钱宁,李可为,袁志青,王贵阳,辛诚,杨林华,朱宏毅.日间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安徽医药,2017,21(08):1436-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