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开展早期肢体功能训练的价值分析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9期   作者:陈慧娟
[导读] 目的:分析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临床价值
        陈慧娟
        射阳县人民医院 江苏盐城  224300
        【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文筛选的病例为我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接收的30例脑梗死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式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有15例,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添加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干预,将最终两组护理效果进行详细比对。结果:护理后从对照组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脑神经功能得到显著改善,且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均得到明显提升,患者最终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两组之间数据差异值已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及时开展早期肢体功能训练,能够进一步提升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效果,使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能够得到尽早恢复,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早期;肢体功能训练;脑梗死;价值分析

        脑梗死是一种高发的脑血管疾病,更是目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高发疾病之一,发病后会导致患者出现偏瘫及语言功能障碍等后遗症,而由于老年人身体各项机能均已衰退,若救治后护理不当,极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加之老年患者自理能力较差,且长期受病痛影响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因此会降低患者的治疗信心和依从性,导致康复效果受到影响[1]。为此,本文将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在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中的运用价值进行了详细评价,具体情况已在下文中详细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3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文中的分析病例,以随机选取的方式将30例患者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患者,对照组中男/女患者为9/6例,患者的均位年龄为(62.5±2.2)岁。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7例,患者中位年龄为(63.0±2.3)岁,组间的指标数据对比差异值较小(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配合,护理内容主要包括用药指导、日常卫生管理、饮食指导以及康复锻炼指导等;观察组开展早期肢体功能训练:①认知教育:在锻炼前要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认知教育,耐心告知患者和家属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及其作用;并要通过语言交流掌握患者心中存在的顾虑,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以及正确解答,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以便更好的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以及家属的配合度;②肢体护理:每日要定期对患者进行体位更换、肢体按摩以及全身肌肉按摩,确保患者肢体血液循环,防止患者出现肌肉萎缩、下肢静脉血栓以及压疮等并发症发生。③肢体功能训练:等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开展早期肢体功能训练,首先对患者开展早期被动式训练,协助患者每日在床上进行上下肢关节训练、外展与内收训练,每个环节训练时间坚持5~10分钟,每日训练两次;根据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至主动训练,内容主要包括行走、如厕、日常洗漱、穿衣以及自行饮食等训练,通过训练锻炼患者的手指以及下肢行走灵活度,要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制定训练强度;等待患者主动训练项目基本达标后,逐渐延伸至户外训练,训练内容主要包括步行、练太极拳、攀爬楼梯和手提重物等锻炼,增强患者的肢体耐受度,以上训练项目每次持续时间不可超过30分钟,每日训练2~3次。
1.3观察标准
        两组患者脑神经功能采用NIHSS量表评分,总分值42分,分数越低脑神经功能缺损越轻。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对患者的上下肢活动度、平衡度、四肢感觉及各关节活动度等指标进行评分,总分值为100分,分值越高则表明肢体功能恢复越好。采用MBI指数评估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能力越强。运用调查问卷方式评定两组患者最终生活质量,单项指标分值为10分,分数越高指标越好;
1.4统计方法
        本文使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20.0,(±s)和t检验为本次计量资料描述方法,两组数据指标对比存在显著差异时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护理前观察与对照两组患者的脑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分结果对比存在的差异性较小(P>0.05);通过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以上指标均得到改善,但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同对照组比较所占优势更大,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数值已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见下表1、表2。
 

3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一种高发的危险疾病,该病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下造成患者局部脑组织出现供血障碍,而脑组织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状态,会严重损伤患者的脑神经功能,导致患者发病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语言及肢体功能障碍等后遗症,因此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2]。所以,应加强对脑梗死患者康复期间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尽早恢复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才能帮助患者改善生存质量[3]。为此,此篇文章中对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过程中开展了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干预。并且取得的临床护理效果较为满意。在实施肢体功能训练前对患者开展了认知教育干预,进而能够有效提升患者对疾病以及康复锻炼的认知度,并重视对患者的心理疏导,缓解患者过度焦虑恐慌情绪,从而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康复锻炼积极性以及配合度[4];并通过加强对患者的肢体护理管理,确保了患者的肢体血液循环,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几率;在训练过程中通过对患者开展早期被动式肢体关节功能训练,促进患者肢体关节灵活度,并根据患者身体恢复情况逐渐增加主动式肢体训练、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以及户外训练等,最终使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得到良好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最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5]。
        由上可知,在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治疗中及时开展早期肢体功能训练,能够进一步提升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速度,使患者能够尽早恢复生活活动能力,因此减轻患者家庭的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万晓燕.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医学信息,2019,32(z2):312-313.
[2]贺萍.脑梗死患者护理中早期肢体功能训练的必要性[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24):81-82.
[3]李梦.分析脑梗死患者护理中进行早期肢体功能训练的护理效果[J].养生保健指南,2019,000(034):112.
[4]于彩莲.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1):273-274.
[5]陈秀萍.脑梗死患者护理中早期肢体功能训练的应用效果探讨[J].糖尿病天地·教育(上旬),2019,016(010):2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