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品生
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蘑菇峪镇卫生院 067308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临床效果。方法 遴选我院2019年6月到2020年5月收容的11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以抓阄法将其无差异的分为观察组(55例)与对照组(55例,参与调查的患者的均采取常规降血压治疗,然后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观察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中医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94.55%)>对照组(72.73%),组间比较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调查后,中医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取得了预期成效,最终治愈率较高,有助于患者生命健康的保障,可推广。
【关键词】糖尿病;高血压病;中医辨证;西医
高血压与糖尿病均为医学界共同认知的难治愈性疾病,尤其是临床上若是同时患有2种疾病,对患者将产生极大的负担,加大患者患有心脑血管的概率[1]。相关研究说明:此两种疾病在中老年群体较为高发,伴随年龄的不断增大与身体衰弱有挂,大多数的来两人血粘度较高,胆固醇较高,出现动静脉血管顺应的概率较低,而高血压与胰岛功能的降低,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院通过中医辨证疗法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进行治疗,取得预期成效,其主要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遴选我院2019年6月到2020年5月收容的11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以上患者经过临床诊断后符合本次调查的最低标准,以抓阄法将其无差异的分为观察组(55例)与对照组(55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37例,年龄均数为44.78±2.46岁;对照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38例,年龄均数为43.57±2.66岁。以上患者的高血压病程为11个月到11年,病程均数为6.9年,糖尿病病程为8个月到17年,病程均数为7.4年。以上患者对比年龄、性别以及2种疾病病程后(P>0.05),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可比较。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以常规降血压治疗,可经口服用格列齐特片每日3次,每次剂量为80mg,经口服用二甲双胍肠溶片每日3次,剂量为250mg,而观察组的55例患者结合患者的临床实际状况,在对照组西医治疗基础上,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对症下药。
肝肾阴虚: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烦躁易激惹、面色潮红、口感干苦、小便短赤,大便较干等症状,针对此类现象,可运用天麻、白芍、黄岑每味12g,菊花14g,葛根、石决明以及桑寄生20g,生地与怀牛漆每味24g,钩藤、生牡蛎以及生龙骨每味各30g,以火煎服。阴阳两虚:临床表现为头晕耳聋、腰肢酸软、四肢冰凉、脉速沉细,可取熟地黄30g、山药、山萸肉每味12g,枸杞子14g,杜仲20g、淫羊藿、桑寄生以及黄精每药24g,煎服。痰浊阻络:临床表现为头晕颈痛、口涎流青、舌苔淡红,可采取:半夏9g,天麻、生山楂、当归、陈皮以及胆南星每药12g,白术14g,决明子、茯苓每药20g,水煎服。
以上方剂均加水500mL后,煎水至25min,每日1次,取药汁300mL,可分早晚两次温水送服。一疗程为两个月,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状况进行比较。
1.3 观察标准
痊愈:患者症状均消失。好转:患者症状得到缓解。无效:患者病情无变化。
治愈率=痊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分析
以上数据收集后可采取SPSS19.0进行整理,计数部分采取卡方检验(均数±标准差),计量部分采取t检验(%),若P<0.05,说明组间比较差异明显,符合统计学描述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94.55%)>对照组(72.73%),组间比较具有差异性,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在临床上治疗糖尿病时,常常伴随高血压,而2类疾病同时发作时对于心脑血管系统有极大的威胁。高血压疾病的发作将会降低肾小球的滤过率,导致糖尿病病情恶化,严重情况下将影响糖尿病的预后治疗与病情恢复[2]。高血压发作时将会提高眼内小血管的通透性,诱发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病变。与此同时,两者共同发作时,将引发各类器官性并发症,严重者可致死亡。
此类疾病的发作对象多为老年人群体,需通过温和的治疗手段。在本次研究中利用两类西药:二甲双狐肠溶片以及格列齐特片,联合应用后可有效改善高血压症状,提高肾功能,药效持久且药性温和,有助于老年人患者的病情恢复。从中医的角度而言,糖尿病与高血压的合并是属于“消渴”与“眩晕”两类范畴,是由于肝肾不调诱发的心脑血管疾病。中医倡导根治,对症下药,经临床应用后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的效果较好,可显著提升治疗效率的同时增大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后,更能最大化的做到根除病情,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可推广。
参考文献:
[1]杜顺锦,任平,张凌,王琴.双降汤配合西药治疗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医临床症候积分、血糖代谢、血压控制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9,37(09):53-56.
[2]赵君雅.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治疗中麦冬汤合牛膝饮加味的应用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16):2558-2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