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并研究心理护理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9期   作者:杨茜 周瑛
[导读] 目的:探析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
        杨茜 周瑛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目的:探析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7年01月~2019年01月收治的6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心理护理),各3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焦虑、抑郁程度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负向情绪,有利于顺利实施治疗。
        【关键词】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心理护理;临床效果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眼科常见急性病症之一,其发病复杂且凶险、发展迅速,若未及时开展有效治疗,进一步发展可影响视力。相关研究表明,患者情绪激动因素可加剧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病情[1]。可见患者心理状况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的发生、 发展具有正相关影响,因而为有效控制患者情绪,防止引发眼压异常升高而影响诊治,开展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十分重要。鉴于此,为探析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7年01月~2019年01月收治的6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患者年龄49~72(60.5±11.5)岁,分组后患者的一般资料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可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密切检测并记录瞳孔大小、角膜水肿状况以及透明度等,按时给药,定时检测各指标水平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心理护理。
1.2.1 健康知识宣教
        对疾病知识的了解是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恐慌、消极、悲观等负向心理的核心因素,因此实施心理疏导的前提与必要条件即是开展疾病相关知识的科普活动。可其科普该病的发病成因、发病机制、诊断依据、治疗方法、治疗目标等,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即可有效消除其疑虑感,保证良好的依从性,对治疗与后期康复具有实质性的促进作用。
        健康宣教注意事项:责任护理人员应熟知患者诊断过程;宣教方式与内容在保证依据的基础上,应尽可能促使氛围愉悦、轻松、幽默,可有效缓解患者压力,便于评估患者心理状况;不可单向化宣教,应鼓励患者积极发问、积极提出质疑等,有利于增强患者接受医护活动自信心,有助于改善心理状况。
1.2.2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于健康宣教之后,治疗前中后阶段实施为宜。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化,心理疏导需以患者为中心,以个体化、针对性为原则。护理中,首先应由两名护理人员共同进行,一名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交流,另一名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状况评估,旨在分析患者心理状况,便于制定下阶段护理防范;其次,询问患者主诉,满足患者合理化内的一切需求,如病房环境改善,可结合患者个性特点、身体情况,改善病房状况。例如放置无花类绿色植物;病房内温湿度应调节为20~25℃、50~60%为宜;若病情条件允许,可放置熏香;根据患者喜好放置音乐、电视电影等,以提高患者住院的生理性舒适度,对避免产生负向情绪具有重要作用。
1.2.3行为指导
        充分理解患者,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给予最大的心理安慰;若患者对所用药物等提出质疑,需认真、耐心且亲和、通俗易懂为其科普。同时宣讲疾病治疗后相关健康保健措施,嘱咐患者治愈后健康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绿色的生活作息方式,以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患者治疗自信心,促进其提高医护依从性,以积极乐观向上的状态接受系统规范的治疗,有利于减少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疗效。
1.3 疗效标准
        护理前后应用SAS、SDS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SAS:轻度焦虑50~60(包括60~61)分、中度焦虑61~70分、重度焦虑>70分;SDS:轻度抑郁53~62(包括62~63)分、中度抑郁63~72分、重度抑郁>72分。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2.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焦虑、抑郁程度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具有较高发病率,患者就诊时大多处于急性期,眼部疼痛较为剧烈、同侧头痛症状较严重,部分患者可伴发恶心、作呕等症状[2]。受到疾病的生理性折磨,加之眼睛之于人体的重要性,大多患者具有恐慌、情绪激动、消极、紧张等负向情绪,对疾病诊断、治疗与控制不利,一定程度上甚至可加剧病情,因此为患者及时开展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十分必要。
        心理护理是结合循证医学、针对性护理、优质护理等多项护理措施的基础且必要性的护理方法,意识是行动的前提,因此为保证患者顺利、高效接受治疗与后期康复护理,需从患者心理层面入手开展相应的心理状况调节干预。例如乔娇[3]从认知干预、正向心理状态激励、心理疏导以及冥想指导等开展心理护理,不仅有效降低患者的心理焦虑、抑郁程度,术后随访进行SF-36评估,显示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护理前焦虑、抑郁程度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可证实上述论述,即表明通过健康知识宣教、行为干预、心理疏导等措施,可有效调节患者心理状况,缓解焦虑、抑郁程度,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病情康复。
        综合所述,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负向情绪,有利于顺利实施治疗,临床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吕冬蕾,宋继科,毕宏生.慢性心理应激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J].吉林中医药,2017,37(02):155-158.
[2]龚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研究[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6,3(10):96+98.
[3]乔娇.认知行为干预联合持续性护理干预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不良心理状态及自护能力的影响[J].实用防盲技术,2019,14(03):135-1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