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所琴
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 225300
摘要:目的:探究鸟巢式护理模式在新生儿的护理中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1月-10月于我院出生的200位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与观察两组。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照组在常规护理模式之上并加之运用鸟巢式护理。结果:通过对比两组幼儿的组血氧饱和度、出温箱时间、睡眠时间以及体温波动。通过对比发现,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鸟巢式护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幼儿护理的效果,改善新生儿的各项指标。
关键词:鸟巢式;新生儿护理;指标
新生儿是人一生中成长发育的起步也是对于一个孩子的关键时期,同时这段时间也是其抵抗能力最弱的时间段。所以在为新生儿提供护理模式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考虑新生儿的基本需求,还需要考虑新生儿的实际需求,尽可能的保证在合理的科学的生存环境中去对其进行护理。常规的护理模式仅仅是能够为新生儿带来一般的照顾以及护理,并不能满足其所有的实际需求,所以需要探寻更具体的,更适合新生儿的护理模式。据此本研究选取2019年1月到2019年10月在我院出生的200位新生儿进行鸟巢式护理模式,现将其具体的护理情况及结果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10月于我院出生的200位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与观察两组。每组有100为新生儿。在观察组中有男性新生儿26为,女性新生儿24位,胎龄在29~39 周, 平均胎龄(35.6±2.7),体重为1.9-4.1kg平均(2.61±0.69)kg。在对照组中有男性新生儿25为,女性新生儿25位,胎龄在30~40周, 平均胎龄(36.1±2.3),体重为1.7-4.2kg平均(2.73±0.57)kg。经验证两组中各项基本情况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采用常规的幼儿护理模式,对照组在常规幼儿护理模式中同时采取鸟巢式护理模式。
鸟巢式护理模式的具体护理内容如下:
先将小方巾折成鸟巢形状,将其放置于保温箱中。由护士协助新生儿采用侧卧位,使其四肢进行微屈,将鸟巢性状布卷放置于新生儿臀部、背部并使之紧贴,沿着新生儿头部向下根据新生儿的实际情况调解鸟巢式护圈。同时依据新生儿其基本的实际状况调解保温箱的温度和光照。同时也需要定期对其进行消毒,为幼儿洗澡,保证幼儿皮肤干燥。也需要给予新生儿鼻饲喂养,同时每次喂养后需要为新生儿进行鼻部以及口腔处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幼儿的血氧饱和度、出温箱时间、睡眠时间以及体温波动和并发症情况。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的指标对比
观察两组幼儿的血氧饱和度、出温箱时间、睡眠时间以及体温波动情况具体情况(P<0.0)如下表所示:
经过比较发现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2.2 两组新生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两组幼儿的的并发症情况。包括皮肤溃损、硬肿、硬肿受等并发症的情况进度对比其具体的情况如下:
经过比较发现观察组的的并发症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
讨论
新生儿由于其刚脱离母体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所以在其生存过程中会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所以在新生儿护理这一时期需要为新生儿提供优质的护理。在对新生儿进行护理时候需要针对其特殊的情况予以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并且为新生儿营造出一个良好的适合其生存的环境,减少外界对逾期本身的伤害,使其能够更好的去适应新的环境。
鸟巢式护理模式是最近几年新的一种护理模式,其为新生儿营造出一个类似于母体的环境,主要利用小方巾来制作出一个椭圆形的鸟巢形状,让新生儿可以保持与子宫相同的体位,让新生儿对这个新的环境有了更多的安全感、边界感以及舒适感。采用鸟巢式的护理模式可以为新生儿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使新生儿在保温箱中保持与母体中相同的睡姿,为新生儿营造出一个稳定且健康的母体外的人造子宫,同时也可以为新生儿提供固定的体位。这也可以达到一种安抚新生儿的效果。避免新生儿在改变环境之后自身产生紧张与不安的情绪,使其能够更快的适应外界环境,对新生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以及积极的作用。
结论
综上所述,鸟巢式的护理模式可以提高新生儿血氧饱和度、降低幼儿出温箱的时间、保证幼儿的睡眠时间、同时也可以降低新生儿体温波动幅度、降低新生儿的并发症情况、可以维持新生儿的环境稳定,为新生儿的成长和健康创造出有利的条件,所以其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尹小乐.鸟巢式护理模式在早产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生长状况、疼痛程度和胃肠功能的影响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6):136-137.
[2]刘欢.鸟巢式护理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0,35(06):1-3.
[3]高多红.鸟巢式护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4):211-212.
[4]江观银,张雪琴.鸟巢式护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护理满意度的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15):7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