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杰 王建龙 孙丽媛 王富华 安静
聊城市东昌府区中医院 252000
摘要:目的:观察运用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在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抽选100例,随机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运用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运用中医内科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出现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更为确切,能够增强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各类并发症出现概率。
关键词:运用;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慢性支气管炎为支气管、气管黏膜和其周围组织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症状表现为气喘、咳嗽以及胸闷等。且还存在病程长,易于反复发作等特征,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来说,还极易诱发各种并发症,进而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强化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疾病就显得尤为关键。在临床中,普遍运用西药治疗的方式,然而该种治疗方式却易于致使患者产生各类并发症,而中药内科治疗方式则能够在此情况下发挥出作用。对此,本文主要研究运用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现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抽选100例,随机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45~76岁,平均(50.7±2.6)岁;观察组患者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42~73岁,平均(49.9±2.3)岁。
1.2临床诊断标准
1.2.1纳入标准
(一)经过相关诊断,确诊为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二)临床症状表现为气喘、咳嗽以及咳痰等的患者。(三)不存在精神失常,脏器功能受损以及药物过敏症状等的患者。(四)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同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2.2排除标准
(一)躯体功能存在障碍的患者。(二)哺乳期孕妇与妇女。(三)不愿参与本次研究,未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运用西医治疗方式,内容包括吸氧、予以支气管扩张类药物治疗以及抗生素治疗等[1]。
观察组患者运用中医内科治疗方式,主要内容体现如下:①风寒袭肺型。采用甘草10克,麻黄10克,杏仁15克加以治疗。②风热犯肺型。采用薄荷2.5克,桑叶7克,杏仁6克,菊花3克实施治疗。③燥热型。采用梨皮3克,桑叶3克,川贝3克以及杏仁4克实施治疗。④痰湿型。采用茯苓20克,半夏15克,甘草10克,厚朴10克以及陈皮10克等实施治疗。⑤痰热型。采用黄芩20克,半夏15克,贝母15克,苏子15克以及杏仁20克实施治疗[2]。⑥脾肾阳虚型。采用党参25克,附子15克,山药25克,肉桂10克,茯苓20克,陈皮10克,泽泻15克以及半夏10克等实施治疗。将上述药物以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各服用一次。
1.4临床观察指标
①临床治疗效果。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恢复正常生活。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基本恢复正常生活。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②观察并发症出现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一。
.png)
2.2 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出现率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出现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二。
.png)
3讨论
在临床中慢性支气管炎疾病为一种常见疾病,临床特征为咳痰、以及咳嗽等,会严重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3]。据相关资料显示,导致慢性支气管炎疾病产生的因素有许多,主要涵盖:①吸烟。吸烟为诱发慢性支气管炎疾病产生的关键因素,长久吸烟会对患者的气道组织产生损伤性,进而产生感染症状。②环境污染。现如今,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也愈发暴露出来,而人们若长久处在空气污染较严重的环境之下,则会损伤到人们的气道粘膜,进而导致支气管炎疾病的产生。另外,季节变化以及感染等,也为导致慢性支气管炎产生的主要原因[4]。而致使慢性支气管炎疾病加剧的主要因素则在于呼吸道感染,病原体能够是衣原体,支原体病毒及细菌等。但当前在临床中对于该疾病的病因还并不明确,据研究显示,可能为诸多因素长久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结果。
现阶段在临床治疗中,普遍利用西医治疗的方式来应对此疾病,但该种治疗方式易于产生诸多并发症,所以导致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不够显著。因此,研究更具有效性、以及安全性的方式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疾病则具备重要价值。
在我国中医学领域,将慢性支气管炎归属为“肺胀”以及“咳嗽”等范畴之中,主要是因寒气侵入,肺部感染等原因所致,因此我国中医领域往往会将“活血化瘀、以及化痰止咳”等作为治疗该疾病的主要原则。并且,因慢性支气管炎的类型较多,如包括风热犯肺型,风寒袭肺型,痰湿型,脾肾阳虚型以及痰热型等,所以也需采用辩证治疗的方式。
在组方中包含贝母,麻黄,杏仁,川贝,甘草,薄荷以及桑叶等类药物,能够起到止咳化痰,平喘宣肺,疏散风热以及清泻肺热等效用,将上述药物一同运用至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则能够达成清热解毒、以及活血化瘀等临床治疗的目标[5]。
总之,运用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疾病的临床效果尤为显著,且该种用药方式也极具安全性及可靠性,利于降低患者并发症出现率,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使患者能够尽早恢复健康,以便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说,在慢性支气管炎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务必要善于运用中医内科治疗的方式,以期达成慢性支气管炎疾病的临床治疗目标,让患者均能够满意于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芮靖琳,岑妍慧,商志浩,梁梦雅,王文豪,杨雪捷.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取穴规律的探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37(08):2004-2008.
[2]吴思旸.虫草清肺胶囊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随机对照试验[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S1):182-184.
[3]刘永萍,杨如意.清燥救肺汤加减治疗青海高原地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8,24(19):207-212.
[4]王松慧,康俊英,薛冰娜,张娟.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医治疗对策及对SOD水平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07):1625-1627.
[5]桂清清,吴炳男,管蕾.咳喘顺丸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及痰中炎症介质水平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7,33(06):15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