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维司群在绝经后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7期   作者: 焦琳 房美思 杨舒淇 刘媛媛
[导读] 目的 探究氟维司群在绝经后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焦琳  房美思 杨舒淇  刘媛媛
        鸡西鸡矿医院,黑龙江,鸡西158100

        【摘要】目的 探究氟维司群在绝经后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019年12月-2020年6月我院的绝经后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50例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患者到院顺序进行编号,将编号为单数的患者分为对照组,编号为双数的患者分为观察组,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措施。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临床治疗疗效以及2年后存活率。结果 治疗后,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36%,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上,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缓解度为5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缓解度的24%,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经2年后随访,对照组患者存活例数为6例,存活率为24%,观察组患者存活例数为12例,存活率为48%,观察组患者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存活率,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维司群在绝经后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能有效的控制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也能缓解肿瘤细胞雌激素受体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存几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氟维司群;绝经;复发转移性乳腺癌;内分泌治疗

        乳腺癌是我国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主要发生于乳腺导管或腺小叶上[1],早期乳腺癌不具有明显的症状与体征,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表现为乳房局部隆起、乳头扁平、乳房疼痛等症状,从轻微到严重发生细胞异型性,进一步有可能发展成为浸润性乳腺癌[2],早期发现乳腺癌并及时治疗,可以有效阻止其恶性发展,避免对生命造成威胁。而至今仍对其发病因素不明确,可能与激素作用、家族史、乳腺良性疾病、不良饮食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乳腺癌的发生或发展与血液中的雌激素受体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在临床治疗绝经后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主要以降低血液中的雌激素受体水平、拮抗雌激素受体为主,常见的治疗药物有依西美坦、氟维司群等,而为了进一步研究两种药物对绝经后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疗效以及安全性,我院对2019年12月-2020年6月所收治的50例绝经后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进行了相关研究与分析,具体论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对2019年12月-2020年6月我院的绝经后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50例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患者到院顺序进行编号,将编号为单数的患者分为对照组,编号为双数的患者分为观察组,每组例数均为25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1岁-66岁,平均年龄为(53.5±3.1)岁,观察组患者年龄38岁-61岁,平均年龄为(49.5±2.8)岁,两组患者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纳入标准:(1)为绝经患者,且经CT、X线、MR等检查证实为肿瘤细胞雌激素受体为阳性者;(2)有过他莫昔芬治疗失败史;(3)未接受过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者;(4)同意并签署知情书者。排除标准:(1)患严重心、脑、肾等其他急危重症者;(2)患精神类疾病或意识障碍者;(3)对本次研究药物过敏者;(4)不配合或拒绝本次研究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采用依西美坦(国字准号H20120399)进行内分泌治疗,剂量为25mg/次,每日1次,观察组患者在此治疗基础上增加氟维司群进行肌肉注射治疗,剂量为500mg/次,在首次治疗后于15d、29d后分别注射1次[3],连续治疗2个周期,28d为一个周期,治疗期间记录所有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情况,并根据患者2个周期的治疗疗效,选择是否继续使用氟维司群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护理,包括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密切关注,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工作,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制订科学的饮食计划,增加营养,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给予一定的心理指导,定期检查心肺功能以及血常规等。
1.3判定标准
   记录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类型以及例数;临床疗效按照世界卫生组织乳腺癌疗效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以及进展,完全缓解:临床症状、可见病变组织完全消失,并持续4周以上,部分缓解:临床症状、可见病变组织大部分消失,肿瘤体积减少50%以上,并持续4周以上,稳定:肿瘤体积减少<50%,但无新增病变组织,进展:肿瘤体积增加>25%,新增可见病变组织,缓解率=(完全缓解例数+部分缓解例数+稳定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对数据处理,计数采用%表示,使用X2校检;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36%,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上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缓解度为5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缓解度的24%,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存活率对比
   经2年后随访,对照组患者存活例数为6例,存活率为24%,观察组患者存活例数为12例,存活率为48%,观察组患者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存活率,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乳腺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不良习惯、环境改变等因素,乳腺癌发病率呈直线上升,并且病情向年轻化发展,严重的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而在以往治疗中,常采用依西美坦进行治疗,主要由于依西美坦属于第二代芳香酶抑制剂,而女性绝经期后的雌激素主要是由芳香酶将肾上腺和卵巢中的雄激素转化而来,通过竞争性的与芳香酶结合,使其灭活,从而阻止雌激素的生物合成,阻断了肿瘤细胞雌激素受体与雌激素的结合,达到抑制肿瘤细胞增值的效果。虽然依西美坦对于雌激素敏感乳腺癌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现依西美坦耐药现象[4],导致后期治疗效果不佳。而氟维司群属于肿瘤细胞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与依西美坦的作用机制不同,首先氟维司群对肿瘤细胞雌激素受体有极强的亲和力,亲和力与雌二醇相似,通过与雌激素受体竞争性结合,下调人体乳腺癌细胞中的肿瘤细胞雌激素受体蛋白,并将肿瘤细胞雌激素受体下调在肿瘤细胞内,使肿瘤的生长最小化。其次氟维司群还可阻滞受体,抑制雌激素的结合,从而有效的降低肿瘤细胞雌激素受体浓度而损害肿瘤细胞。最后由于氟维司群并不改变已存在的肿瘤细胞雌激素受体状态,从而不影响新的肿瘤细胞雌激素受体产生,使肿瘤继续被“程序化”为阳性[5],从而促使氟维司群能持续发挥治疗作用。本研究显示,经过氟维司群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缓解度为5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缓解度的24%,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了氟维司群能更加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各指标;从安全性角度观察,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36%,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上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了氟维司群与其他内分泌治疗药物相似,均为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且在经过相对应的治疗后,不良反应得到缓解;但根据2年后随访记录来看,对照组患者存活例数为6例,存活率为24%,观察组患者存活例数为12例,存活率为48%,观察组患者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存活率,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了氟维司群对绝经后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后期疗效较好,能进一步提高患者存活率。
    综上所述,氟维司群在绝经后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能有效的控制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也能缓解肿瘤细胞雌激素受体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存几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辉.氟维司群在绝经后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10):1380-1381.
[2]赵燕南,龚成成,胡夕春,王中华,张剑,王磊苹,曹君,陶中华,王碧芸.500mg氟维司群治疗既往接受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回顾性研究[J].中国癌症杂志,2018,26(09):777-783.
[3]赵燕南,张淑娟,陈潇雨,张剑,张盛,王中华,吕方芳,曹君,邵志敏,胡夕春,王碧芸.500mg氟维司群治疗绝经后雌激素受体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8,9(05):292-297.
[4]张彦,王军华,孙红,张忠新,张星霖,韩真真,袁胜利.氟维司群治疗受体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实用医药,2017,9(21):1-3.
[5]王佳玉,袁芃,马飞,樊英,张频,李青,徐兵河.氟维司群治疗绝经后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癌症杂志,2017,21(06):461-4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