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茹
北京市怀柔区妇幼保健院 101400
【摘要】目的:分析导致产后抑郁的社会、心理等因素,并进行综合性研究。方法:选择2018.11-2019.11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产妇进行一系列问卷调查,确诊产后抑郁的产妇有32例,将未发生产后抑郁的产妇作为对照组(58例),将发生产后抑郁的产妇作为观察组(32例),对比分析出导致产后抑郁的相关因素。结果:观察组产妇在睡眠质量、家庭收入、夫妻关系、社会支持程度、不良孕产史等方面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孩子性别等方面无显著差异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抑郁与产妇睡眠质量、家庭收入、夫妻关系、社会支持程度、不良孕产史等因素相关。
【关键词】产后抑郁;发病因素;综合分析
抑郁症是一种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认知功能损害为主要特征的情感障碍性疾病,具有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和自杀率高的特点[1]。女性在孕产期激素变化大,产后抑郁发生的可能性显著增加,对孕妇及其家庭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因此研究导致产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对于预防产妇发生产后抑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即分析导致产后抑郁的社会、心理等因素,并进行综合性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11-2019.11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产妇进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等问卷调查,确诊产后抑郁的产妇有32例,将未发生产后抑郁的产妇作为对照组(58例,年龄在24~39岁之间,平均年龄31.16±2.71岁),将发生产后抑郁的产妇作为观察组(32例,年龄在23~41岁之间,平均年龄30.36±2.54岁)。所有产妇均为足月妊娠,并且未发生异常分娩。同时排除发生异常分娩、患有其他严重心肺肾功能障碍以及恶性肿瘤、临床资料缺失的产妇。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经分析显示,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产妇均同意填写调查问卷,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和批准。
1.2 方法
对两组产妇均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基本资料调查问卷(年龄、学历、家庭收入、家庭关系等)、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与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然后进行综合分析。
1.3 观察指标
对产妇的基本资料进行组间对比。EPDS共有10个测试抑郁的项目,总分30分,每个项目0~3分,量表得分≥13则表示产妇明确存在抑郁倾向,分数越高其抑郁程度越严重。HAMD共有24个项目,总分<7分表示产妇未发生抑郁,总分在7~17表示产妇有抑郁倾向,17~24分表示产妇明确有抑郁症,总分>24分表示产妇患有严重抑郁症。
1.4 统计学分析
将数据纳入SPSS22.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一般资料对比
观察组产妇在睡眠质量、家庭收入、夫妻关系、社会支持程度、不良孕产史等方面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孩子性别等方面无显著差异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1。
2.2 两组产妇EPDS、HAMD评分对比
观察组产妇的EPDS评分为(14.43±2.79),对照组为(11.25±2.36),对两组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t=5.731,P=0.000);观察组产妇的HAMD评分为(18.69±5.14),对照组为(10.25±4.79),统计学分析(t=7.796,P=0.000)。
3 讨论
产后抑郁对产妇的身心健康及婴儿的认知和发育均有消极影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明确影响产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对于指导和管理围产期妇女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2]。产后抑郁的发病因素涉及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在生理方面主要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失调及雌孕激素的迅速撤离有关[3]。
在心理方面,本研究通过对产妇进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与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的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显示发生产后抑郁的产妇在心理方面长期具有明显的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且未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与未发生产后抑郁的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EPDS和HAMD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社会方面,对产妇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显示,观察组产妇在睡眠质量、家庭收入、夫妻关系、社会支持程度、不良孕产史等方面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在年龄、孩子性别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产后抑郁的发生与产妇的睡眠质量、家庭收入、夫妻关系、社会支持程度、不良孕产史及心理状态有较大相关性。
参考文献
[1]李真,贾雯雯,孙雪颖,等.潍坊市产妇产后抑郁症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20,35(03):533-536.?
[2]谢芳,李金容,张彩霞.产后抑郁影响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20,12(07):93-96.?
[3]刘李洁,钟巧诗,陈婉嫦.产后抑郁心理的影响因素调查及个体化心理干预效果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27):3862-3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