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等同于心肌梗塞吗?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7期   作者:唐以俊
[导读]
        唐以俊
        成都高新区合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省成都市611731

        心肌梗死及心肌梗塞从字面上理解好似一对双胞胎,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相同的。小编可以很肯定的说,心肌梗死不同于心肌梗塞,二者之间在某一程度上是有一定的差异性的。在日常生活中,肯定有大部分人将这两种疾病混淆,认为两种病变程度一样,其实不然,相比于心肌梗塞,心肌梗死病变程度更为严重!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仔细看看心肌梗死和心肌梗塞的小小世界吧!
       
        
        随着年龄逐渐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年人患上了心肌梗塞,这种病可不要小瞧,一旦出现恶变,极易对身体产生严重威胁,当然了,只要治疗得当,还是可以治愈的,比如通过药物亦或是手术。所以,当你患了心肌梗塞,不要慌张。
        从客观角度上讲,心肌梗死及心肌梗塞是相同的,是不稳定斑块破裂,致使出血和血栓形成,继而导致管腔呈闭塞状态,心肌梗塞因心肌缺血性坏死所致,胸骨剧烈疼痛、发热及白细胞变化等是其典型表现,与心肌梗死是一样的病症,但差异性在于病变程度上,即梗塞不一定会导致组织坏死,而梗死是组织已有坏死的表现,换言之,心肌梗死病变程度相比于心肌梗塞更为严重,但不管其程度如何其临床治疗准则是相同的。
        心肌梗死愈加趋于年轻化
        现阶段,中青年出现心肌梗死的几率愈加增高,具有年轻化趋势,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心肌梗死发生在我们身边?
        过度劳动:这种情况特别是负重上楼,过量的高强的活动,持续几天劳累等,均会使心脏负荷加剧,导致心肌需氧量升高,加之病人冠状动脉处于硬化、窄小等环境下,不能充分舒张,诱发心肌缺血。此外,高强度体力运动也会迎来斑块破裂,致使急性心肌梗死。
        情绪过激:部分病人会在情绪过激后发病。
        饮食不节:心肌梗死死亡事件见于暴饮暴食后,可能是食用了过多的高脂肪、热量高的食品,促使体内血脂浓度升高,加强血液黏稠度,进而促进血小板异常聚集,基于冠状动脉窄小前提下引起血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天气变化:突然间受到寒冷天气的刺激,可要小心了,心肌梗死可能会上门,如若你有冠心病史,需格外注意保暖,在冬春两季,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几率极高。
        便秘:便秘可以说是很常见的了,基本上现在的年轻人都有这种现象,更不用说老年人了,老年人免疫力较差,身体机能均在逐渐退化,便秘后用力屏气,引起腹压升高,导致心肌梗死,因此,作为老年人的你,一定要注意了,平时多吃水果和蔬菜及优质蛋白,少吃油炸、辛辣及动物内脏等。
        吸烟和酗酒:当人体处于大量饮酒状态下,可致冠状动脉痉挛,加强心肌耗氧量,引发急性心梗。
        心肌梗死的表现
        疼痛
        疼痛是心肌梗死的早期症状,一般见于清晨,疼痛位置、性状近似于心绞痛,多无明确原因,且常在安静状态下发生,程度严重,时间较长,可数时亦可数天,予以休息及含服硝酸甘油均无显著缓解功效。病人多有紧张、不安、恐惧等情绪,偶有病人无疼痛不适感,初期有休克、急性心衰等症状。部分病人上腹出现疼痛,被误诊为急性胰腺炎等,需有效鉴别。
        全身症状
        这种表现一般为发热,多与坏死物质吸收有关。通常于疼痛出现后24~48h,症状进展程度和梗死位置呈正比例关系,温度浮动范围在38℃,很少有高于39℃的情况,可能发热要持续7d以上。如若发热时间超出7d且于消退后再次出现,需考虑有无感染,同时考虑心肌梗死是否有新进展。
        胃肠道反应
        胃肠道反应于心肌梗死中占比较重,年龄在60岁以下者,几乎1/3人会出现,胸痛强烈时会有恶心、呕吐及腹胀等表现,且反复发作,据统计,国内外心肌梗死病人出现胃肠道反应概率达2.7%~9.9%。引起这种表现的原因在于迷走神经遭遇不良刺激后使组织灌注不足。此外,对意识清醒、无吗啡等镇痛剂使用史,突然间发生上腹痛及呕吐,考虑是心肌梗死。
        心衰
        心肌梗死多见于左心室,因此左心衰病人较多,一般在发病最早几日亦或是疼痛、休克恢复阶段发生,是梗死后机体心脏收缩功能降低所引起,发病可能性达20%~48%,发病后,病人表现出咳嗽、烦躁及呼吸困难等,甚至有肺水肿迹象,最终使右心衰竭出现,表现为水肿、颈静脉怒张等。需要强调的是,右心室心肌梗死者,最初会有右心衰竭的症状,此时心排出量会呈显著降低趋势,血压下降,呼吸困难不明显。
        心肌梗塞亦或是心肌梗塞的预防
        日常生活一定要规律和节律,保持早睡早起的好习惯,睡眠时间8h以上,防止熬夜工作,使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环境。禁忌过喜过悲,心态保持平稳。
        适当运动,结合自身喜好选择有氧运动,运动时间30min /次,一周至少3次。严格限制体质量,以防患上肥胖症,引起慢性并发症。
        饮食尽可能以清淡、促消化为主,按时进餐,饮食规律,忌暴饮暴食,适时摄入水分,以降低血液黏稠度。
        戒烟戒酒,吸烟是冠状动脉粥样化的催化剂,而油烟中有害成分会使血管出现痉挛,诱发心肌缺氧;过度饮酒则会使血压波动幅度较大,增强心脏负荷。
        定期去医院体检,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以降低心肌梗死高危影响因素,比如糖尿病、高血脂及肥胖症等。
        结语:
        从客观角度上讲,心肌梗塞与心肌梗死属同一疾病,但其亦存有不同之处,即疾病进展程度,换言之,相较于心肌梗塞,心肌梗死病变程度更为严重,需做好相应的日常防范,消除疾病高危因素,还自己一个健康的身体。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