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娜娜,周云香
聊城市妇幼保健院 252000
摘要:目的:探究儿童保健门诊中体弱儿的管理。方法:于我院儿童保健门诊中选取120例体弱儿作为研究对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体弱情况,包括贫血、营养不良、佝偻病情况,符合实验入组标准。同时,入组后将120例体弱儿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体弱儿,其中前者使用常规管理方法,后者增加捏脊治疗,连续12个月后对比两组体弱儿的临床疗效、家庭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中,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31例、27例、2例,治疗有效率96.67%;对照组显效25例,有效23例,无效12例,治疗有效率80%,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其次,观察组家长满意度也更高,数据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保健门诊中对体弱儿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增加捏脊治疗,疗效显著,对改善体弱情况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儿童保健门诊;体弱儿管理;捏脊治疗;临床效果
引言: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保障儿童身体健康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均有积极作用。近年来,儿童数量在持续增加,但其中也不乏体弱儿,如存在贫血、营养不良等情况,对其未来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1]。在医院儿科保健门诊中,体弱儿管理是儿科整体保健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对改善患儿体弱情况有所帮助。但是从实际临床调查情况来看,体弱儿管理中心有着较大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管理不足方面,且干预措施不合理、针对性不强,疗效较差。捏脊治疗是传统中医疗法中的一种,具有疏经通络的效果,在体弱儿身体素质改善方面效果甚佳,本次对照实验中,探究了体弱儿管理中应用捏脊治疗的临床效果,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对照实验中,共选取研究对象120例,收治单位为儿童保健门诊,时间为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包括47例贫血、23例佝偻病及50例营养不良,符合体弱儿诊断标准,可入组参与实验。同时,据调查,组内体弱儿无先天性缺陷,已征得家属同意,并已在相关同意书中签字。入组后,将120例体弱儿随机分配为了使用常规管理方法的对照组和使用捏脊治疗的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中,男性、女性患儿比例为37∶23,平均年龄(7.26±2.69)个月;观察组中,男性患儿41例,女性患儿19例,平均年龄(7.63±3.09)个月。相比之下,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将常规管理方法应用于对照组,明确组内体弱儿具体情况,建立体弱儿档案,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干预措施,如补充钙离子制剂、维生素AD、铁离子制剂等多种,并加强对家长的健康宣教,做好日常饮食营养搭配,养成良好的喂养习惯。同时,还应在管理期间做好随访工作。
观察组于前者基础上增加捏脊治疗。让体弱儿保持俯卧位,对补脾经、清理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等穴位进行捏脊推拿,同时,部分体弱儿可能存在有偏心肝有余、偏向脾肺不充足的患儿增加脾经、肺经、肾经的捏脊次数,每天3次,连续三个月,随访时间为1年。
1.3 观察指标
本次实验的观察指标以治疗有效率、家长满意度为准。
治疗效果可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评价标准,显效:经治疗后,患儿身体情况恢复正常,各项检查指标正常;有效:体弱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但依然有轻微症状,各项检查指标趋稳;无效:治疗后患儿体弱情况无改善趋势。
1.4 统计学处理
实验过程中需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观察指标使用(%)表示,结果使用X2检验,若数据间差异较大且存在统计学意义,可表示为(P<0.05)。
2.结果
2.1
.png)
对比分析来看,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更高于对照组,数据间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2.2 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家属中,十分满意37例,一般满意22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98.33%;对照组十分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家属例数分别为31例、18例、11例,满意度81.67%,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体弱儿是当下较为常见的儿童常见情况,虽不属于疾病,但在体弱情况的长期影响下也会发展成为一定的疾病,不利于小儿的生长发育。一般情况下,体弱主要表现为营养不良,如临床常见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等[2]。目前,医院儿童保健门诊的发展较为迅速,对于体弱儿可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来进行干预,以达到改善体弱情况的目的。传统管理模式中,对于管理工作的认知过于理想化,以至于针对性不足,并不能有效提高干预效果。要知道,每一例患儿体弱情况的诱发因素均有其个体化差异,且喂养习惯、生活环境均有所差异,在干预工作中,不可以偏概全,应在详细了解患儿具体情况的前提下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方案,以此来提升干预效果。
常规管理工作中,干预内容具体为补充各类缺失的营养,如维生素D、维生素B12、钙、微量元素等,然而通过实际调查情况来看,以营养补充为主的干预方法虽然有所成效,但由于多数患儿先天禀赋不足,脾胃吸收效率低下,使得大部分的营养物质无法有效吸收。本次对照实验中,给予观察组的体弱儿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增加捏脊治疗,针对脾经、肺经、肾经等多个部位、穴位实施捏脊治疗。在传统中医中认为,背部属阳,阳气由背部经络贯穿全身,而体弱儿多属于背部经络不通,导致了许多的营养物质无法被有效吸收,且机体阴阳失衡。捏脊治疗主要围绕背部进行干预,采用放、推、捻、提等多种手法调节背部经络,达到活血、通络、行气、稳定阴阳等效果。同时,随着捏脊次数的增加,对提升体弱儿的免疫能力、改善胃肠、肺、脾、肾功能也有积极作用[3]。本次对照实验中,共选取120例体弱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了使用不同管理方法的对照组和观察组,通过实验结果来看,使用捏脊治疗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达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80%,(P<0.05);同时,实验中也对体弱儿家长进行了满意度调查,观察组家属中,十分满意37例,一般满意22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98.33,对照组分别为31例、18例、11例,满意度81.67%,满意度远低于观察组,(P<0.05)。由此可见,在儿童保健门诊中,对体弱儿在常规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增加捏脊治疗进行干预,对提升疗效、改善体弱儿预后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宁曼,何海燕,余敏. 2006-2015年芜湖市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20,11(01):21-24+34.
[2]张翠梅,黄连红,丁柳艳,廖加洛,徐康,谢洁妍,严学勤. 中山市托幼机构儿童营养性疾病情况及特殊膳食营养管理效果分析[J]. 广西医学,2019,41(14):1763-1766.
[3]尹超群,杨卫华,吕细华,黎小崇. 体弱儿的中医保健效果观察[J]. 社区医学杂志,2016,14(23):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