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敏
重庆市长寿区江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重庆 长寿区 401258
【摘要】基层医疗机构是提供公共卫生与基础医疗服务的首要载体,是支持居民健康状况改善的重要服务平台。随着我国公共卫生及医疗保障资金投入逐步增长,要求基层医疗机构规范服务管理制度,以多发病、常见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作为突破口,形成科学合理的就医秩序,缓解当前人们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本文针对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现状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充分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人们提供优质、安全、便利的公共卫生服务。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管理
基层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质效直接影响了整体公共卫生工作的有序开展,但目前其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还存在服务效率低下、服务功能削弱等弊端,不利于基层公共卫生工作顺利执行,无法有效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根本职能[1]。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基层医疗机构为顺应新形势发展,应建立现代化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逐步树立起分级医疗等转诊轨制,积极发挥基层医疗的服务职能,便于居民看病就医。
一、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现状
1、基础服务项目匮乏
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管理内容多以突发事件应对为主,并涉及感染防控、疫苗接种、健康教育以及康复服务等,欠缺个性化的服务项目,慢性病及高龄人群的健康管理服务等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需在发展中逐步完善内容。此外由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项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充分满足人们基本的健康管理需求,制约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可持续性发展,目前虽然一些医疗机构已建立了专门的个人健康档案,但管理模式还停留在表面化,未能切实落至实处,从而导致健康档案无法体现良好价值[2]。
2、服务功能无法有效发挥
基层医疗机构在现阶段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均偏重于医疗服务投入,忽略了公共卫生职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继而使得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处于滞后状态。同时基层医疗机构在医疗资源与临床技术等方面受到限制,导致居民多选择城区大医院接受治疗。为此,为了更好地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的生存空间,应重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能。其次,由于基层医疗机构资源短缺,且缺少行之有效的运行和管理机制,导致公共卫生服务功能进一步削减,较难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公共卫生服务。
3、硬件设施及信息化管理滞后
由于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缺少公共卫生经费的投入支持,无法引进先进的硬件设施,主要体现在物资储备不足、检验设备滞后以及应急配置陈旧等,约束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以致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低下。另一方面,“一慢二难”的问题困扰着基础公共卫生服务的效益评估工作,其中“慢”主要指基本公共卫生数据的更新速度慢,许多存档数据和健康档案呈现不平衡的状态,难以保持档案更新的持续性[3]。
“难”是指使用难与管理难,在信息的采集及动态管理中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基层难以胜任,且由于信息采集难度大、更新反应慢,使用权限不清晰,导致信息社会应用价值降低。
二、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发展方向
1、改进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机制
在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时,基层医疗机构可由生理至心理扩展、于院内至院外延伸、从治疗至防控、保健与健康管理等内容拓展,并利用免费医疗服务、健康知识教育等形式逐步强化人们的健康意识,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此外,基层医疗机构还应结合自身特性,充分发挥其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科学整合与分离防保工作与医疗业务,并明确各岗位的职能分工,建立科学公正的考核奖惩制度,鼓励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加强相互协作,以确保各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效落实,同时对基层卫生室进行指导和培训,保障公务卫生服务工作的组建、策划和监管工作顺利开展[4]。
2、全面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由于社会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基层医疗机构应转变既往以突发事件处理为主的服务内容,积极进行调整和创新,延伸健康教育、咨询与管理等服务项目,进一步加强居民的健康水平[5]。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公共服务的功能性逐步突显,同时是改革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基层医疗机构应当广泛拓宽常见疾病、高发病以及明确诊断的慢性病诊疗服务,缩短城乡医疗差距,有助于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实现良性发展。
3、逐步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实现电子化的信息管理
基层医疗机构需对公共卫生服务的信息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并基于国家层面做好信息系统的顶层设计,制定一系列合理的信息管理技术标准,并运用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及平台,促进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管理实现数据化、信息化及合理化发展,有利于提升服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以发挥出动态记录居民健康档案的功能,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体现基层医疗机构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社会效益[6]。
三、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现代疾病谱逐步改变,各类疾病的诱发与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结构息息相关,基层医疗机构所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改进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机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及实现电子化的信息管理等措施,不仅有利于提升人们的健康意识,还可有效推进医疗机构实现一体化管理,促进新医改进程不断深入,使得基层医疗机构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大众,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参考文献:
[1]王戎.浅析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国卫生产业,2020,17(7):65-66,69.
[2]王守强,周荣双,刘朋, 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基本公共卫生工作质量和效率探析[J].中国乡村医药,2020,27(7):64-65.
[3]黄河,胡琳琳,刘远立.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9):2280-2285.
[4]何祥光,农圣.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信息特性与管理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8,35(10):790-793.
[5]袁莎莎,勇志鹏,邓贵芳, 等.纵向整合措施对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影响路径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8,32(11):1-3,7.
[6]柯思思,曹易,姜明, 等.武汉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效率分析[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7,14(4):589-593.